战后日本对华政策制定诸主体的角色及影响
[Abstract]: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the war, the subjects involv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China policy have been showing a diversified tendency, and these subjects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ith the roles of decision makers, participants and influencers, respectively. It brings opacity and uncertainty to Japan's China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s not specific,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media's voice power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think-tank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the restriction power of the American elements tends to strengthe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ASS004)
【分类号】:D8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翟新;;日本民主党政权应对钓鱼岛事件的异常性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博野;戴桂玉;;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翟新;;日本民主党政权“国有化”钓鱼岛的动因[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5期
3 郭永虎;;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5期
4 欧阳湘;李光和;;从广交会看中国一九五八年停止对日贸易事件[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05期
5 李洁宇;;论中国在钓鱼岛列屿之争中对国际法的遵守[J];西部学刊;201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丽丹;上海地区民间组织对外活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黎兰;从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看日本外交危机管理[D];吉林大学;2012年
3 柯伟;从钓鱼岛撞船事件看当代中日纷争与处理[D];外交学院;2012年
4 姜咪红;日本民主党对华政策探析[D];复旦大学;2012年
5 崔修竹;美国尼克松政府与日中邦交正常化1969-1972[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徐宁;《纽约时报》2012年钓鱼岛事件报道的倾向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新;;战后日本的政经分离对华政策──以岸信介内阁为例[J];史学集刊;2008年02期
2 游博;石贤泽;;论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调整[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吴怀中;;日本外交大扩军[J];世界知识;2006年23期
4 白如纯;;日本对东盟政策与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06年06期
5 李俏;;21世纪初日本对华政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陈奉林;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J];日本学论坛;1996年04期
7 蒋立峰;战后日本外交研究的一部力作——读金熙德著《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J];日本学刊;2000年04期
8 林晓光;战后日本对南朝鲜的外交[J];日本学刊;1992年01期
9 于铁军;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以ODA政策的演变为例[J];太平洋学报;1999年04期
10 李广民;江立;;冷战后日本地区主义的实践及其动因[J];国际观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徐向东;;战后日本婚姻家庭的变化[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3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冼国明;张岸元;;美国跨国公司与国会对华政治[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叶江;;试析《里斯本条约》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兼谈欧盟对台政策未来的走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8 陈景彦;;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9 戴东阳;;近60年来美国的近代中日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10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王泰平;鸠山式“曼波舞”[N];解放日报;2009年
2 邱震海(香港);“有事三法案”与日本外交新动向[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3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本外交的梦想[N];东方早报;2007年
4 记者 曹鹏程;日本各界强调要记住历史教训[N];人民日报;2006年
5 冯武勇;日本一味亲美恶邻,让布什挺“操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记者 何农;中国驻欧盟大使会见欧委会主席巴罗佐[N];光明日报;2010年
7 孙恪勤;怎样期待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N];东方早报;2005年
8 刘莉;日本参院年中选举 安倍对华政策或将转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马毅达;“奥麦”同时撰文阐述对华政策[N];东方早报;2008年
10 本报专稿 王寒;日本新外交是寻求自立还是被孤立[N];世界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樱井秀成;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庞中鹏;日本能源外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4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艳秋;决策中层与美国外交决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蜀蓉;论加拿大对华政策与中加关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隆兴;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钞群英;欧盟共同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建立;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李俏;论小泉内阁的对华政策及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薇薇;佐藤执政时期的中日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于滨;布什执政以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D];延边大学;2004年
8 刘春福;田中角荣政府对华政策成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树彬;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文圣;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两代总统对华政策及其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47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4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