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试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

发布时间:2018-12-07 21:19
【摘要】:日美同盟是当今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日美同盟在经历了短暂的“漂流”之后很快走向了全面调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强化加快,直到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日美关系又出现波动。本文从日美同盟强化的轨迹入手,对其强化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日美同盟强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对策。日美同盟的强化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与日本“正常国家”战略契合的产物,,研究日美同盟的强化对于准确把握世界局势,保证东亚地区的繁荣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突破日美同盟的围堵,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
[Abstract]:The Japan-US alli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day.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fter the Cold War, the Japan-US alliance quickly moved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readjustment after a brief "drift." after the "9 / 11" incident, the Japan-US alliance intensified and accelerated. Until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ame to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luctuated agai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Japanese-American alliance, analyzes the root of the strengthening,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Japanese-US allia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Japan-US alliance is the product of the post-Cold War global strategic readjus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trategy of Japan's "normal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Japan-US alliance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ensure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East Asia. It also helps us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break through the containment of the Japanese-American alliance, and promote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71.2;D8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昊;;冷战后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及其原因简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2 贺恒;;论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嬗变[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3 张琦慧;;维护世界和平,理性反对霸权——浅析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在我国经济方面的表现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1年21期

4 马浩原;李树广;;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5期

5 秦秋;;冷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6 李薇;;对2010年中日关系的看法和改善两国关系的建议[J];日本学刊;2011年01期

7 吴怀中;;新《防卫计划大纲》与日本安全政策走向[J];日本学刊;2011年01期

8 谭红梅;;韩国近三届政府对朝政策演化特点及实效评析——以“阳光政策”与“实用主义政策”考察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J];红旗文稿;2011年11期

10 周永生;;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新变化与中国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6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张志刚;;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再认识——由宗教与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引发的理论反思[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木兰 尹元;夫妻冷战后的“五个一”[N];河南科技报;2001年

2 张宁;日美同盟不变,鸠山送奥巴马“定心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刘赞;日本新外相:将加强日美同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奥巴马访日重新确认日美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5 美国国会图书馆 亨利·基辛格讲座教授 拉贾·莫汉 白澜 译;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风暴[N];东方早报;2009年

6 尤文虎 郁章艳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91379部队工程师;日美同盟,驶向何方?[N];中国国防报;2010年

7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采访整理 加藤嘉一;裂变:日美同盟50年[N];东方早报;2010年

8 新华社记者;全球连线: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记者 徐松 张艺;外交部:日美同盟不应超出双边范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宋立炜;俄罗斯频频出招震慑日美同盟[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7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健;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尚光明;试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D];吉林大学;2012年

3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7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9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7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67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