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试论美国文化外交的宣传性

发布时间:2019-01-01 18:41
【摘要】:从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看,美国的早期文化外交活动主要通过传教士为主的民间团体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宗教宣传色彩。从文化外交的内容看,美国文化外交包括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信息活动和国际广播等各种传播交流形式。从文化外交的机构设置看,美国从事文化外交的机构是宣传机构,美国政府或学者虽然极力撇清文化外交与宣传的关系,但改变不了美国文化外交活动的宣传实质。美国的相关立法暴露了美国文化外交对外宣传的本质。美国的文化外交的宣传性是由美国对自身的文化认知决定的,有着内在的必然性。美国的文化外交不是平等的文化交往,而是单向文化输出,是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
[Abstract]:From the origin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he early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mainly carried out through missionary folk groups with strong religious propaganda. From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diplomacy,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clude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of cultural diplomacy, the institution engaged i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Although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or scholars try their best to set as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iplomacy and propaganda, it cannot change the propaganda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diplomacy activ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exposed the essence of the foreign propaganda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he propaganda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s determined by its own cultural cognition.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s not equ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one-way cultural export, which is the tool of American cultural expansion.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7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0047159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守明;美国国家利益与霸权政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3期

2 金元浦;美国政府的文化外交及其特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04期

3 方立;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三)美国“文化外交”的主要目标[J];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05期

4 李新华;美国文化外交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11期

5 杨友孙;;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波兰的运用[J];世界历史;2006年04期

6 韩召颖;公众外交: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J];南开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跃峰;姚彦琳;;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旷乔华;唐去非;;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胡玉霞;;新视阈下的美国和平队评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潘崇;张兰英;;1933年庄士敦的儒学演讲及其对儒学的认知[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顾海杰;;“美国之音”网站美军报道的消息来源分析[J];今传媒;2011年12期

7 王显超;;民国初期教会中学的发展(1912-1927)[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刘亚轩;;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重华;;1876年江北教案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路红霞;;冷战期间美苏文化交流研究综述[J];沧桑;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竞;;美国新霸权对全球公共管理的挑战[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国鹏;;存在非此即彼的历史评判吗?——一桩有关光若翰的历史公案[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4 周培源;;对内沟通与对外防御:中国公共外交新思考[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王婉婉;;国际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整合传播”之道[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笺;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8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9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志峰;十字架与樟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洁;民国时期福州教会中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金元浦;美国政府的文化外交及其特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04期

4 李新华;美国文化外交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11期

5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太平洋学报;2004年02期

6 克拉克·S·贾吉,白锋哲;美国的文化霸权:21世纪主宰全球的希望所在?[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04期

7 丁兆中,谭顺;论美国对外文化交往历程的特点[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于炳贵,郝良华;文化帝国主义与国家文化安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立;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一)──美国“文化外交”的历史面目[J];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03期

2 吴月;王琼;;对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影响之评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3 陈林侠;;缺位与前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外交意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孙红霞;李爱华;;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J];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06期

5 李智;论文化外交对国家国际威望树立的作用[J];学术探索;2004年10期

6 关世杰;国际文化交流与外交[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3期

7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攀登;2006年05期

8 刘勇;;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外交[J];特区经济;2009年02期

9 胡腾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1970-1979):一种理论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任佳;;文化外交能否提升日本软实力——以“动漫外交”为例[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2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建民;文化外交 润物无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杨帆 陈振凯;世界,为2009中国喝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综闻;我驻外使领馆文化处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许之敏 美国桥港大学商学院;中国新外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秦宣仁;和而不同 善邻固国[N];学习时报;2006年

6 欧洲所 彭姝yN;中法文化年:以文化为契机提升两国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中山大学韩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魏志江;中韩城市外交和网络外交及其对国民情感的影响[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8 龙应台;四大问就教于“总统”候选人[N];南方周末;2008年

9 孙洪波;美国智库对中拉关系的新判断[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菲利普·勒科尔;北京的魅力攻势尚难评估[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4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玉;新加坡文化外交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梅秀庭;日本文化外交的案例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3 卞正;试论日本文化外交(1991—2012)[D];外交学院;2012年

4 洪,

本文编号:2397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97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