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

发布时间:2019-07-16 13:02
【摘要】:选举援助是冷战后联合国在"建设和平"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参与角色的差异,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大为不同。联合国的选举援助意在达成两项目标:确保作为和平协议之一部分的大选顺利推进,减少因选举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协助冲突后国家建立基本的选举制度并发展其自主的选举能力。为达成这两项目标,联合国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选举进程的推动、选举暴力的抑制、选举制度的建立及其能力培育。联合国对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有助于大选的平稳推进及选后的政治转型,对其选举制度的建立和能力培育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过,这种以支助某次大选为特征的选举援助也存在一些缺陷。
[Abstract]:Electoral as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field of peace-building after the Cold War. Due to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roles, the rol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electoral affairs in post-conflict countries is very different. United Nations electoral assistance is intended to achieve two objective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general elections as part of the peace agreement, to reduce electoral disputes and violent conflicts, and to assist post-conflict countries in establishing basic electoral systems and developing their autonomous electoral capac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two goals, the United Na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ree areas: the promotion of the electoral process, the suppression of electoral viol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ts capacity. The electoral assista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to post-conflict countries is helpful to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general election and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fter the election, and can also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electoral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ts ability. However, this electoral assistance, characterized by support for a general election, also has some shortcoming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联合国发展报告》(11JBGP030) 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级招标课题《非洲发展议题与美国援助》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因才;;从非自治领土到主权国家:联合国选举援助的演变[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5期

2 贺双荣;;国际选举观察:美洲国家组织在拉美的实践[J];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国;核问题与美朝关系[J];东北亚论坛;2003年04期

2 肖f^;于素秋;;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8年05期

3 聂宏毅;肖铁峰;;日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易佑斌;;论东亚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观规范[J];东南亚纵横;2005年12期

5 郭小聪;;约瑟夫·奈软实力说核心概念辨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吴志成,李敏;亚洲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成因:一种比较分析[J];国际论坛;2003年06期

7 郑英琴;;东盟安全共同体:权力制衡与规则构建——基于现实建构主义的观察[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04期

8 “拉美研究在中国”课题组;吴国平;袁东振;刘纪新;贺双荣;;2006~2007年度报告[J];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02期

9 吴志成,李敏;欧洲一体化观照下的亚洲地区主义[J];南开学报;2004年04期

10 刘胜湘;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新安全观质疑[J];欧洲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4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6 曾晓祥;冲突管理与东盟地区规范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9 文峰;欧盟非法移民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陈卓武;美国因素与日本“修宪之争”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营;中日战略文化对中日关系基本走向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李慧君;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吴世韶;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克;国家安全的建构主义分析:一种伦理与文化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6 毕莹;冷战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实践与发展[D];兰州大学;2008年

7 郑英琴;解读东盟之路:利益选择与规则构建[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9年

8 李轶;国际规范的发展与非政府组织[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陈晖;国际人权规范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昌晶;论我国警察组织形象建设[D];复旦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剑英;;布什政府的“民主改造”战略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缘起与内涵[J];理论与改革;2006年06期

3 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4 罗洪;;关于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关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5 韩奇;;国家建设: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林尚立;国家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1997年06期

7 马骏;何艳玲;;专栏导语[J];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01期

8 田恒国;发达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验[J];领导文萃;2005年10期

9 刘晔;知识分子与国家建设: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逻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徐长春;张慎峰;;国家建设的国际政治视角[J];理论前沿;2005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代创新[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肖存良;;中国政党制度的成长——新中国政党制度60年发展脉络[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王振东;;夕阳映照迈向前[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刘君涵;;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一些外国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付成双;;试论加拿大政府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要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再做贡献搭台铺路[A];中国老科协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材料汇编[C];2008年

8 谷宇;;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研究的新思路——轴心制度建设[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王海峰;;现代政治精英的成长:对中国民主化动力的一种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林尚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民主反应:基于中国民主化经验的考察[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心镇大坝村六组农民 胡小燕 本报记者 庞彩霞 整理;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N];经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李政文在联系点武乡县调研[N];山西日报;2007年

3 林尚立;找准有效的国家成长之路[N];解放日报;2007年

4 ;中国是可靠的合作伙伴[N];人民日报;2007年

5 唐宋;民生连着国运[N];人民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组;自力更生谋发展[N];人民日报;2007年

7 任剑涛;国家与社会:历史扭曲与现实调适[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马毅达 钱平广;国家再造[N];东方早报;2007年

9 张五四;牧民一家无奈流浪城市[N];农民日报;2006年

10 ;青藏铁路通车:不该遗忘的“遗忘”[N];中国保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晔;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D];复旦大学;2003年

2 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4 黄锐;国家、户族与农民:1952-1966年关中地区的村落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熹珂;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6 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7 许忠明;民初政党政治问题的再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8 仝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现代化进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任胜君;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与国家对外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鸣;民国后期的县级政权重构[D];复旦大学;2008年

2 汪仕凯;政治运动与国家建设[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磊;中国共产党与人大制度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磊;中国国家建设的空间战略[D];复旦大学;2012年

5 谭智勇;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玛莉雅;冷战以来格鲁吉亚与中国双边关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月花;孙中山“权能分治”理论述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琼;推进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D];南昌大学;2006年

10 王璞玉;南中国海争端中的中菲国家利益博弈[D];外交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515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15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