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与中国的核战略
发布时间:2021-07-03 11:57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核武器的出现,标志着核时代的来临。核武器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首次使用,使人类充分认识到了核武器巨大的杀伤力。从此核战争犹如悬挂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冷战期间,美苏进行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其中核军备竞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导致世界上出现了大量核武器,其杀伤力足以毁灭人类几十次。 尽管如此,美苏双方始终没有从中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很清楚:核武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它可以毁灭对方,但毁灭对方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在认识到现实主义模式不能解决核威胁的情况下,包括美苏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始考虑建立一种国际机制来控制核武器的扩散。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作为一个国际议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1968年,作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基石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在联合国大会通过,1970年正式生效。此外,国际社会还签署了一系列其他有关限制核武器扩散的条约和有关无核区的各种条约并成立了对核材料的出口控制与核查的各种国际机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武器的纵向和横向扩散。如美俄核裁军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有可能发展核武器的国家放弃了...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论文结构及论点概要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概述
2.1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概念与构成
2.2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
第三章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防核扩散问题上的发展现状
3.1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防核扩散问题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2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未能使核扩散得到全面禁止
3.2.1 纵向扩散
3.2.2 横向扩散
3.3 核扩散趋势发展的原因
3.3.1 机制外的原因
3.3.2 机制内的原因
第四章 中国的核战略
4.1 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历史背景
4.2 中国核战略指导思想
4.3 中国坚持核不扩散政策
第五章 对中国核战略的展望
5.1 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1 美国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2 印巴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3 日本如果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4 朝鲜如果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2 中国核战略发展应注意的因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原子能机构:无奈的独立卫士[J]. 赵青海. 世界知识. 2004(20)
[2]《核不扩散条约》:历史和现存问题[J]. 张炎. 国外核新闻. 2004(02)
[3]国际核安全机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刘舸.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4]《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面临新的核威胁[J]. 郭志峰. 国外核新闻. 2003(08)
[5]中国保障核安全[J]. 程石. 国家安全通讯. 2003(06)
[6]冷战后的核扩散及防扩机制浅析[J]. 楼冕.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02)
[7]冷战后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 王君. 太平洋学报. 2002(04)
[8]“核态势评估报告”与小布什政府新核战略[J]. 朱锋.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06)
[9]蒙古无核区问题探析[J]. 陈妙峰. 东北亚论坛. 2002(01)
[10]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及其影响[J]. 张胤鸿. 瞭望新闻周刊. 2001(51)
本文编号:3262539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论文结构及论点概要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概述
2.1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概念与构成
2.2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
第三章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防核扩散问题上的发展现状
3.1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防核扩散问题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2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未能使核扩散得到全面禁止
3.2.1 纵向扩散
3.2.2 横向扩散
3.3 核扩散趋势发展的原因
3.3.1 机制外的原因
3.3.2 机制内的原因
第四章 中国的核战略
4.1 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历史背景
4.2 中国核战略指导思想
4.3 中国坚持核不扩散政策
第五章 对中国核战略的展望
5.1 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1 美国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2 印巴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3 日本如果核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1.4 朝鲜如果扩散对中国的影响
5.2 中国核战略发展应注意的因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原子能机构:无奈的独立卫士[J]. 赵青海. 世界知识. 2004(20)
[2]《核不扩散条约》:历史和现存问题[J]. 张炎. 国外核新闻. 2004(02)
[3]国际核安全机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刘舸.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4]《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面临新的核威胁[J]. 郭志峰. 国外核新闻. 2003(08)
[5]中国保障核安全[J]. 程石. 国家安全通讯. 2003(06)
[6]冷战后的核扩散及防扩机制浅析[J]. 楼冕.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02)
[7]冷战后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 王君. 太平洋学报. 2002(04)
[8]“核态势评估报告”与小布什政府新核战略[J]. 朱锋.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06)
[9]蒙古无核区问题探析[J]. 陈妙峰. 东北亚论坛. 2002(01)
[10]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及其影响[J]. 张胤鸿. 瞭望新闻周刊. 2001(51)
本文编号:3262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26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