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与中国的选择”笔谈
本文关键词:“大国崛起与中国的选择”笔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于“和平崛起”的讨论 ,关系到中国外交战略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 2 0 0 4年 5月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大国崛起与中国的选择”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以下笔谈 ,反映了本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外交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战争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关键词】: 和平崛起 国际体系 无政府性 中国的选择 中国崛起 民族主义 战略文化 永久和平 国际权力结构 和平发展
【分类号】:D822
【正文快照】: “和平崛起”的分歧、意义及策略“和平崛起”的命题提出之后 ,国内学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看法。笔者希望从“和平崛起”的学术分歧、政策意义以及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一下“和平崛起”提出后的客观效果。关于“和平崛起”的学术分歧有关“和平崛起”的学术分歧 ,我认为主要集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4 李慧明;;和谐世界——崛起之后的国际理念与终极目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赵长峰;相对获益与国际合作[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6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7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李晔,张杨;“离岸平衡手”与遏制中国——兼论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下的西藏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宋衍涛;《大国政治的悲剧》霸权逻辑的脆弱性——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J];东北亚论坛;2004年04期
10 朱听昌,李鹏飞;试论冷战后安全合作的思维与模式[J];当代亚太;200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建新;霸权体系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孙午生;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2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3 庄一召;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3年
4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5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6 唐国栋;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7 丁祖煜;戴高乐与阿登纳欧洲联合的战略与行动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宏伟;结构位移与流程突变[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乃兵;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合作[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唐,
本文编号:333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331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