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发展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21 18:02

  本文关键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发展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美国重返亚太入手,分析近年美国对亚太政策的调整、变化及其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重返亚太政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美国重返亚太反映了美国重视与亚洲各国的合作,而不仅仅是在亚太搞对抗。当然,加强与亚洲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才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受到经济实力因金融危机而削弱的影响,露骨地使用军事硬实力、挑唆亚洲一些国家对华敌视情绪,不利于亚洲各国的发展,也对美国当前的经济恢复没有好处。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关键词】美国 重返亚太 中国 均势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度民族问题研究类重点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0AMZ001)
【分类号】:D871.2
【正文快照】: 与小布什政府不同的是,奥巴马政府在亚太高调亮相,无论是东北亚还是东南亚,近几年来都能看到美国积极活动的影子,被称为“美国重返亚太”。其实美国从未离开,又何来“重返”呢?从实力地位来说,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是世界超级大国,插手亚太地区事务也从未停止过。美国对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谷文艳;;透过数据看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01期

3 黄忠;唐小松;;试论亚太地区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J];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4 明宣;;奥巴马:重振美国经济路在何方[J];老同志之友;2009年02期

5 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6 程慧;;浅谈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0年27期

7 宫力;;美国的“霸权焦虑”与中国的应对方略[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春萍;;主权是否濒临绝境——全球体系中变化着的国家主权[J];沧桑;2007年06期

2 熊李力;;超越“霸权均势”——亚太地区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外交[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4期

3 孙东方;;当前世界格局变动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取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1期

4 周云涛;浅论国家利益与均势外交的契合——以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几段史实为例[J];东南亚研究;2004年02期

5 王金强;;现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6 余锋;;WTO表决制度论:民主的视角[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张翔;;浅析美国单边主义的文化根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8 江海洋;;从“霸权均势”到“相互依存均势”——试析当代东亚国际秩序的现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9 曹玮;王俊峰;;试论均势的生成机理、功能效用及其与霸权的关系[J];国际观察;2011年03期

10 朱听昌;试论西方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J];国际论坛;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阳子;“通往欧洲之路”—哈萨克斯坦与欧安组织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池勇海;共同利益论[D];复旦大学;2011年

6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萍兰;文化软实力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伟;中国企业海外利益拓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王官政;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济南大学;2011年

4 袁夕;论美俄对乌克兰的争夺[D];新疆大学;2011年

5 热依拉·玉素甫;阿富汗塔利班兴亡的原因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王立争;剖析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战略[D];辽宁大学;2011年

7 崔佳瑛;新中国科技发展与对外关系互动演进探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李群涛;中国与中亚区域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曹亚斌;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国家权利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大标;冷战后地缘视角下的美国对印战略透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生;;中韩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分析[J];当代韩国;2008年01期

2 谭笑;;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冷战后中韩关系[J];当代韩国;2009年02期

3 苏长和;陈玉刚;刘鸿武;马丽蓉;陈志敏;钱皓;张建新;孙德刚;叶青;汪段泳;朱杰进;李明明;;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领域、新议程、新机遇[J];国际观察;2010年01期

4 尹承德;;美国亚太战略新态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1期

5 韦民;;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6 赵可金;;奥巴马新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其对朝核问题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9年03期

7 应芷;;“制衡中国论”的另种解读[J];领导文萃;2010年19期

8 唐小松;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外交困境及其原因[J];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9 金灿荣;刘世强;;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J];美国研究;2009年04期

10 吕耀东;;21世纪初日本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探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笑点;美国靠海军打天下[J];当代海军;2000年01期

2 杨泽瑞;;TPP:实现亚太自贸区的途径?[J];世界知识;2010年06期

3 陈峰君;;中国在亚太的战略地位[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4年12期

4 李五洲;;中国与亚洲共赢[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08期

5 江承宗;;亚洲的地位在提升——解读鲍威尔一次讲演[J];世界知识;2003年17期

6 陈峰君;中国在亚太的战略地位[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2期

7 高尚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J];发展论坛;1995年06期

8 卡·布鲁坚茨;陈然;;克林顿的太平洋构想[J];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07期

9 朱瑞真 ,单令魁;评戈尔巴乔夫关于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设想[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7年03期

10 李玉敏;王光厚;;论区域合作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理论探讨;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乔恩柱;;介绍覆盖亚太地区的SAT-GE卫星公司[A];2007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C];2007年

3 金新阳;;亚太地区各国风荷载规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何承伟在“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上答记者问[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5 ;第三届亚太颗粒会(APT 2007)将近期在京召开[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2003年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结[A];中国通信学会学术会议总结汇编(一)[C];2003年

7 ;“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主题讨论(2002年4月17日):如何塑造杂志品牌优势——杂志品牌定位与攻防策略[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8 ;2002年汉城“亚太地区期刊研讨会”正积极筹办中[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盛恩善;;快速发展中的亚太地区聚氨酯工业及其MDI市场分析[A];第九次聚氨酯泡沫塑料生产、科研、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虹;李志刚;李焕信;;亚太地区多通道卫星双向比对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继汇;亚洲可能再爆货币危机[N];经理日报;2007年

2 王]N生;亚太形势闪现两大亮点[N];解放日报;2007年

3 余丰慧;努力改变经济内外失衡局面[N];证券时报;2008年

4 本力;还原中国:不是神话,更不是威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商汉;中美应走好军事互信第一步[N];南方日报;2007年

6 黄继汇;亚洲部分国家可能再爆货币危机[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亚太地区邮局——大众化金融服务主渠道[N];人民邮电;2006年

8 朱周良;吴仪: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利中国经济[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陈小方;澳总理陆克文的亚太远景图[N];光明日报;2008年

10 肖卓;联合建设新跨太平洋海缆[N];人民邮电;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伟宁;中美军事合作: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航;多边贸易体制与美国的霸权权力[D];外交学院;2008年

3 徐咏梅;东盟主导东亚经济合作原因、问题与趋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丁剑平;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D];日本一桥大学;2000年

5 王庆安;林登·约翰逊和“伟大社会”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熊德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朴正守;中韩相互投资对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刘阿男;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林;香港经济边缘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林媛媛;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向玉丽;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及政策选择[D];四川大学;2006年

4 吴政学;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方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颖;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6 贾颖;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平;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析[D];南昌大学;2009年

8 胡静;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中欧经济摩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曲忠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问题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周晓舟;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发展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84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