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本文关键词: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2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3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4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5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地缘影响力 时空变化 演变机制 南亚 中国 美国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2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7)~~
【分类号】:D822;D871.2;D877
【正文快照】: 1引言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权力中心转移和权力结构调整的时代,“实力变得具有更弱的转化性、更少的强制性、更趋于无形化”[1]。政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由国家权力转向国家的对外影响力。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一方面,南亚濒临中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运输通道“印度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南;;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J];当代亚太;2008年02期
3 隋岩;董婷;;传播经典文化,提升国家影响力[J];编辑学刊;2012年06期
4 王淑芳;葛岳静;曹原;胡浩;;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的建模与测算——以南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5 史斯特;;中国地缘文化的战略研究[J];党史纵横;2014年08期
6 郭焕成,张继宏;国际地缘经济板块及其内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1994年02期
7 郭洪纪;;中印交流中被忽略的地缘文化及其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导刊;2009年05期
9 李振福;;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10 马苏德·汗;葛静静;;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灵;;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和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隋月红;;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与证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胡南;;中国对非洲软实力研究: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4 陶喜红;;2006年传媒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传播;2008年01期
5 杜德斌;冯春萍;;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6 陈长春,杨洪,袁开国;中国步入经济全球化的空间态势与顺应决策取偿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7 郝丽莎;赵媛;;非洲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演变[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8 黎莉;;危机报道的框架分析——以甲型H1N1流感报道为例分析[J];东南传播;2009年07期
9 蒙慧;蒋海蛟;;中日稀土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J];国际论坛;2010年03期
10 王yN;;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旭辉;;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媒介因素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世瑞;;危机情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大地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冯诚;;解读:上海市民对于重大政治会议信息的获取渠道和认知——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6次舆情调查数据综合分析[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韩冰;;南亚五国毛主义共产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韩冰;;南亚五国毛主义共产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潜旭明;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阿燃燃;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8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9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灿;广州公安警务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熊倡;中美现代战争电影的国家形象传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4 卢雨柔;论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的实施[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刘俊丽;典型政治:政治典型人物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小蓉;陆克文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义政;中国软力量的现状与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帅;后冷战时期中—美—东盟的安全三边关系探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丹;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菊;上海世博会报道与国家形象构建的传播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效东;;软实力与硬道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胡南;;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曾向红;杨恕;;欧盟的中亚援助实践研究——以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国家间(INOGATE)项目为例[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4 程传林;浅析日本的中亚外交[J];当代亚太;2005年01期
5 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J];当代亚太;2008年02期
6 孙士海;冷战后南亚的安全形势及前景展望[J];当代亚太;1997年05期
7 李琳;洪晓楠;;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评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段进军;从地缘政治角度论冷战后资源的战略地位——以石油和水资源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9 杜德斌;冯春萍;;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10 王文明;;论俄罗斯与中亚能源外交的新进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润 李慧 李金桀;[N];光明日报;2010年
2 王震 刘显法;[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5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N];人民日报;2005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管清友;[N];中国经营报;2006年
6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N];南方日报;2011年
7 记者荣守俊;[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疆涛;俄罗斯对中亚政策的演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J];中国企业家;2007年05期
2 蔡拓;杨昊;;试析“硬实力”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2期
3 田甲方;;硬实力的困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张殿军;;硬实力、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7期
5 张弘;;乌克兰危机:俄欧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对决[J];世界知识;2014年01期
6 于瑞瑞;徐闪闪;;中国如何真正崛起[J];企业导报;2014年03期
7 张光山;;解读“软实力”[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周孟雷;;努力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J];求实;2012年S1期
9 蒙磊;张磊;田雪;;新世纪以来中印两国非洲之争探析[J];学理论;2013年36期
10 高宏强;;中国睦邻外交中软硬实力的构建角度[J];前沿;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洲;为“中国梦”奠定硬实力根基插上软实力翅膀[N];上海证券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魏巍;把城市精神转化为硬实力[N];长春日报;2008年
3 杨茂森 王力 本报记者 李树军;喀左县深入整治软环境 提升发展“硬实力”[N];朝阳日报;2013年
4 尚绪谦;北约继续扩大步伐,期待软硬实力共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记者 徐立凡;海权中国崛起之路[N];华夏时报;2010年
6 刘少峰;“文化疗法”彰显感召力[N];孝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胡晓虹 刘雅玲 殷贝 蔡芳 苏力 何锬坡 实习生 尹沁宇;软硬实力两手都要硬[N];珠海特区报;2010年
8 记者 周咏南 廖小清 余勤 翁浩浩;让“软环境”成为“硬实力”[N];浙江日报;2013年
9 通讯员 张爱玉;松江传承文化 企业应有担当[N];联合时报;2014年
10 记者 黎铁桥 彭玮蔚;市政协十届六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N];长沙晚报;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9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