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霍尔木兹海峡安全对中国进口石油供应和运输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28 19:08

  本文关键词:霍尔木兹海峡安全对中国进口石油供应和运输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霍尔木兹海峡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源战略通道,但其安全状况目前却受到海洋大国、地区冲突和战争、岛屿争端、海上恐怖主义、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对中国进口石油的稳定供应和运输安全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后果。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海峡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海峡通道的和平利用,从而确保进口石油供应和运输安全以及中国对中东贸易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霍尔木兹海峡 安全保障 中国对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远洋航线安全保障能力研究”(09BGJ00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邻国海洋权益争端问题的国际法理研究”(12JZD048) 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维护国家海权历史经验研究”(2013lslktmks-01)
【分类号】:D815;F426.22
【正文快照】: 霍尔木兹海峡(Hormuz Strait)是印度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特别是在石油运输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必经之地。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霍尔木兹海峡通道安全保障问题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到目前只有汪海先生撰写的《构建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殷冬青;吴秉辉;;中东北非动荡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10期

2 刘中民;;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上)[J];海洋世界;2008年11期

3 汪海;;构建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通道——中国与海湾油气安全连接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1期

4 金雷;牟雪江;;绕过海峡实现石油运输本质安全[J];中国石油企业;2012年08期

5 邓凯;;中东北非变革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J];新产经;2012年07期

6 刘洪;;霍尔木兹之劫[J];新民周刊;2012年04期

7 史婧力;;航经霍尔木兹海峡船舶需防恐怖袭击[J];中国船检;2010年09期

8 张茉楠;;我国石油安全如何穿越“伊朗迷局”[J];商周刊;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富源;;中国和平发展与新军事变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李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军的发展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4 刘勃然;;“天安号事件”后中国东亚地缘战略的困境与出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罗国强;;从《战争与和平法》看“和平崛起”的国际法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6 李渤;民族心理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J];长白学刊;2004年05期

7 宋效峰;;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8 郑凯;北约东扩的前景及其对欧洲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丽斌;朱陆民;;辛亥革命与中国海权思想的发展[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黄琳;;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与相关外交政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春庆;;构建亚太地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王建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周云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华;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作奎;1918-1929年英法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宫旭平;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海英;论中国海军护航索马里——国家利益视角[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亮;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加河;英法两国的海上争霸(1688-181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宇;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剑宇;甲午战争对中国海权的战略启示[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曲恩道;美国南中国海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娄智宇;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冯婉;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陈伟;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薛峰;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鸿;汤昌福;;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年02期

2 周大地,朱兴珊;我国石油供应形势和资源及安全战略[J];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10期

3 周凤起;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再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01期

4 贺松;;西亚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及对中国与该地区经贸合作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07期

5 胡润峰;躲开马六甲[J];经济月刊;2003年07期

6 马志光,朱德领;论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孙溯源;;中东北非变局与西方石油安全的悖论——兼论中国的石油安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杨光;从能源联系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J];西亚非洲;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卫;;伊朗招标检修海上平台[J];中国海洋平台;1990年04期

2 孙永生;石油“安全困境”的警示[J];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年09期

3 焦玉奎;;伊朗核危机与中国石油安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苏国丰;刘东辉;吴彦君;谷建;;高酸气田集气站场安全运行管理技术探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年08期

5 李颖;;浅谈我国石油发展现状及安全战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张红兵;和金生;王亚平;;中国石油能源的未来发展战略探析[J];未来与发展;2007年03期

7 谢祖林;;中国目前石油形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8期

8 郎一环;王礼茂;;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应[J];资源科学;2008年12期

9 刘金霞;刘家利;白琳;魏晓明;;我国石油进口市场特征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03期

10 蔡德林;;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智泉;;用矛盾论化解石油危局[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袁新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戴桂林;冯晓华;姜宝;;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评价及战略行动取向[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任海平;;世界石油供求形势与中国的石油战略[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周云亨;朱中博;;试论中美石油安全关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王晓冬;;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比较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礼茂;;中国资源安全战略——以石油为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国家发改委: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分三步走[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9 欧阳昌;郭启忠;;赴伊朗录井服务的经验与体会[A];录井技术文集(第四辑)[C];2004年

10 王琳;王其文;;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进口关系的VAR模型[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卿;伊朗核阴云下 全球能源神经几许坚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岳来群;伊朗问题与油价的未来[N];中国经营报;2007年

3 莫书莹;日本谨慎回应伊朗“石油最后通牒”[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殷赅;全球虚惊“伊朗袭击美军舰”谣言[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金边;买油大户为何没有价格话语权[N];金融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衍阁;两大国有石油公司相中伊朗天然气[N];经济观察报;2006年

7 周勇刚;中石油预订伊朗LPG[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燕毅;伊朗私人企业将投资兴建8家炼厂[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王蔚祺;对伊朗制裁成焦点供给忧虑推高油价[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江书程;龙永图:石油不是稀缺资源中国没有能源危机[N];中国石油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华;中国石油进口风险评价及防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梁勇;中国石油进口价格风险预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3 李文华;世界石油供求变动对中国石油进口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张祺;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桂英;中国石油环境分析和石油安全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吴翔;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机制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晶;中国石油安全的经济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张磊;中国石油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范秋芳;中国石油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聪;中东石油与美国霸权地位[D];吉林大学;2007年

2 高学武;论中国石油难题[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王彩鹃;我国石油定价机制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张爱青;中国石油供应多元化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王丽楠;中国石油进口三个主要来源地的风险比较[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冯晓华;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评价及战略对策选择[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朱瑞;国际石油安全形势与中国外向型石油安全战略构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震;我国石油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孔祥龙;从新国家能源战略看日本与伊朗石油合作的挫折[D];外交学院;2009年

10 次亚楠;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战略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关键词:霍尔木兹海峡安全对中国进口石油供应和运输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03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