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斯湾到朝鲜半岛:后冷战时期美国危机管理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5 02:24
本文在阐明美国危机行为和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在“海湾危机”(1990—1991)和“朝鲜核危机”(1993—1994)中的危机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分析了两起危机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对美国在两起危机中所反映出的危机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作为“微观的国际政治”,国际危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一国决策者认为某种基本价值面临威胁,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导致敌对性军事互动的可能性很高时,该国便处于危机之中。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者通常要同时追求保护本国利益和避免战争两个相互对立的目标。这是危机管理者面临的基本政策困境。美国传统危机行为理论认为,为了走出困境,危机管理者必须要学会“谨慎施压”或“廉价妥协”,或使二者达成巧妙的平衡。 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军事技术水平本身并不能决定危机的结局,但无疑是决定危机性质和制约各国危机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危机期间双方在国际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军事技术水平及其给对手造成损失以及己方承受损失的能力等因素的对比,可将国际危机区分为“非对称性危机”...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危机的基本含义和结构
第二节 危机行为理论
第三节 危机管理与危机管理原则
第二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海湾危机
伊科危机与美国的反应
“慑止侵略”与建立国际反伊联盟
从强制施压到最后通牒
战争期间的危机管理
第二节 朝鲜核危机
危机的背景
从危机爆发到美朝会谈
危机僵持与“超级星期二”方案
危机再次升级与卡特访朝
《美朝框架协议》对各方的含义
第三章 比较分析
第一节 海湾危机升级为战争的原因
第二节 朝鲜核危机和平解决的原因
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4039922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危机的基本含义和结构
第二节 危机行为理论
第三节 危机管理与危机管理原则
第二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海湾危机
伊科危机与美国的反应
“慑止侵略”与建立国际反伊联盟
从强制施压到最后通牒
战争期间的危机管理
第二节 朝鲜核危机
危机的背景
从危机爆发到美朝会谈
危机僵持与“超级星期二”方案
危机再次升级与卡特访朝
《美朝框架协议》对各方的含义
第三章 比较分析
第一节 海湾危机升级为战争的原因
第二节 朝鲜核危机和平解决的原因
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4039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039922.html
上一篇:美国霸权护持新战略与大国关系裂变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