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之理论与实践刍议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之理论与实践刍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其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误解与幻想。作为一种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是现代大众政治发展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公共外交的发展正在从强调"公众"走向强调"公共"的新公共外交阶段。作为公共外交理论硬核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实践中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中国的公共外交应当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国家形象的取向。成功、主动的公共外交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公共外交过于偏重文化途径,但造成当前中国公共外交被动的原因主要还是战略性和价值观层面的。随着中国的社会性成长,新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如何既充分发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又能保持公共外交的公共本性,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 国家形象 国家利益 新公共外交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引言2003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和对国际社会更深层次的融入,公共外交在中国迅速走红并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在外交实践中,中国公共外交项目一个紧接一个,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有轰动一时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一系列与有关国家互办的文化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佳灵;;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J];国际观察;2008年02期
2 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6期
3 陆佳怡;;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专访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赛博[J];对外传播;2013年02期
4 郑华;;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4期
5 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青;;“鸟巢一代”特点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胡辉平;;“单向度人”的生成与消解[J];今传媒;2012年03期
3 雷芳;;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邵培仁;邱戈;;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J];当代传播;2006年05期
5 邵鹏;;从金融危机看媒介预警功能的失灵[J];当代传播;2009年02期
6 白云真;;体系·国家·社会·个体——中国外交的分析层次[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7 潘知常;;批判的视境:传媒作为世界(上)——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的四个世界[J];东方论坛;2007年03期
8 王娟;孔亮;;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对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王文馨;;媒介执政:媒介作为当代执政的特殊机构[J];东南传播;2008年10期
10 尹小玲;;意识形态的“物化”与其对文学生产实践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邵培仁;邱戈;;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5 尹力;媒介权力的畸变[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一峰;传媒即体验[D];浙江大学;2006年
8 郭赫男;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樊葵;传媒崇拜: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林成琳;统一性传播理论[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潇霞;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符婷婷;基于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对媒体意识形态的跨文化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5 黄建达;新时期(1979-2010)中美城市外交问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马雪梅;舆论的演变与社会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代洪宝;技术社会的批判与希望[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玲;论爱德华·萨义德的媒介批评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倩;中非关系中的公共外交应用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2 相蓝欣;;理不屈而词穷——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困境[J];读书;2007年12期
3 胡耀亭;历史的昭示──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55周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11期
4 肖佳灵;;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J];国际观察;2008年02期
5 张胜军;;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6 张志洲;;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7 刘建平;;中国的民间外交: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8 檀有志;;网络外交: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J];国际论坛;2010年01期
9 唐小松,王义桅;国外对公共外交的探索[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10 张薇薇;;拓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晓光;周彦;;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以1950年代的对日政策为中心[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年05期
2 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4期
3 吴建民;;国家形象与国民心态[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05期
4 赵英;;国家形象与中国外交[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何兰;;中国的舆论环境与国家形象[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9期
6 张巍华;;冷战结束后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与传播[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9期
7 张颐武;王逸舟;董漫远;闫昱;;中国外交如何更有公信力[J];人民论坛;2011年04期
8 赵坤;;达尔富尔危机与“中国威胁论”[J];时代人物;2008年10期
9 柳红霞;;奥运视角下的中国外交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5期
10 傅菊辉;陈亚东;;试论恐怖主义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J];长江论坛;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赵宝煦;;革命与发展: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比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3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9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撰稿 凌雨;中国海外营销自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2 丁刚;品味甘甜需要时间[N];人民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实习生 江澄;“用自己的努力去强盛我们的祖国”[N];广西日报;2010年
4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海南省委外宣办主任 张作荣;运用现代传媒加强国家形象建设[N];人民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掌握国家形象 塑造的主动权[N];人民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欣;《中国外交》白皮书在昆举行发行仪式[N];云南日报;2006年
7 博主 李泓冰 (本报记者);当中国人在纽约街头微笑……[N];人民日报;2011年
8 严文斌 张林庆;走自己的路并且告诉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吕绍刚 董阳 采访整理;寻找中国的“国际方位”[N];人民日报;2009年
10 陈振凯 宋拖 曹蕾;公共外交:中国外交新亮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8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9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真;论在地区合作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何亚伦;台湾地区媒体对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之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单绍萍;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4 杨静;论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琴;世博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剑;初论体育与中国外交的互动[D];扬州大学;2009年
8 侯春鹏;中青年外交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的战略应对[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9 张金东;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罗奕帆;软权力与中国公共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之理论与实践刍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1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