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人格特点与中国外交研究
本文关键词:领导人人格特点与中国外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探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将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格特点为例,探讨中国领导人的人格特点差异与新中国外交变化和转型的关系,分析人格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意义。结论表明,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来说,人格类型理论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克服其他理论视角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些盲点,更好地解释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对时代主题、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主要大国政策以及对地区政策调整和变化的动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国特色。将人格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也适应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的趋势,有助于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贡献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发展一种超越西方外交实践的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一种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将领导人作为研究核心,同时也不忽视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对外政策分析 人格类型 毛泽东 邓小平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中国的崛起及其更加积极的外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将中国外交纳入研究视野,运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和对外政策分析模式研究中国对外政策,分析中国对外行为,推动了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繁荣。?但是,基于不同层面的理论视角的研究在加深对中国对外政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忆恩;郎平;;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理论趋势及方法辨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8期
2 陆伯彬;;从冷战到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变化与延续[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0期
3 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J];求是;2013年1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历史性变化[J];黄海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2 张俊国;;建国初期国家利益视域中的三大外交方针略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钱健;;试析毛泽东在建国后的对越政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冯永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刘伟;;陈云对新中国金融安全先决条件的理论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刘仁山;梁帅;;中国共产党“和平发展”国际法思想探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红雨;中国五十年代三大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影响[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吴立斌;;浅论“一条线”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动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演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陈英波;;论毛泽东对台思想的战略架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陆庭恩;;中国与非洲国家首脑外交的范例——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3 郑克军;;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4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李久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曾令勋;;论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潘敬国;;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8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欣昱;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8 钟若凝;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9 王永洁;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体系的转变[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林民旺;;前景理论与外交决策[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韩召颖;袁维杰;;对外政策分析中的多元启发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红;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J];沧桑;2003年03期
2 王逸舟;;加强“公民社会与中国外交”研究的几点想法[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3 王卿;;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J];领导之友;2006年05期
4 楚树龙;王青;;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2期
5 马荣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回顾与前瞻[J];学理论;2009年27期
6 牛军;;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外交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7期
7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软”“硬”舆论反差[J];资源导刊;2012年11期
8 赵可金;;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9 冯学平;;实力·公正·亮剑是中国外交直面挑战的明智选择[J];神州;2012年17期
10 ;对国际变局与中国外交的若干思考[J];中华魂;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6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7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廖勤;习主席首访指引中国外交新风向[N];解放日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变革的若干思考(二)[N];东方早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变革的若干思考(三)[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446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4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