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创新发展述评
本文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创新发展述评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国内国际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标是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国梦服务,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并参与全球治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外交总体理念。对外交战略以及具体策略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风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效。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中国外交 总体理念 新战略 策略创新
【基金】: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中国特色外交新战略新理念研究”[2016XAA010]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1]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举措,展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指导和带领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喜;;打造外交文化[J];世界知识;2006年16期
2 程俊雅;;中国外交理论的新发展——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1期
4 杨洁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精髓和创新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07期
5 杨洁勉;;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年01期
6 杨洁勉;;当前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重点[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3期
7 魏天祺;;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探微与借鉴[J];外交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管世琳;;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01期
9 李莉;冷战后预防性外交的发展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10期
10 范文;论外交哲学[J];新视野;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庆;;中法外交风波与中国新时期外交[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5 孙德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教授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N];南方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丁刚;世博大舞台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报;2010年
3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4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秦亚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外交部党委副书记 部长 杨洁篪;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钟声;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外交开局[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肖连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0年
9 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年
10 本章撰文 赖娜;外交主打经济牌自主演绎大国策[N];东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谷昭民;论法律外交[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丽娟;商务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5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6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堂;灾害外交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彩霞;中国高铁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媛媛;城市外交:理论、实践与未来[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4 荣梓汀;新媒体外交:公共外交新形式[D];山西大学;2015年
5 蒋缙;美国非政府组织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肖雄;中美元首外交新形态[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志文;中国反制性外交研究(1992-2012)[D];复旦大学;2014年
8 黄君蕊;国际法框架下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外交途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9 隗倩;强制性外交的可信性[D];外交学院;2016年
10 陈昱彤;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外交探析[D];外交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523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2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