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文化符号在突尼斯传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2 15:42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符号在突尼斯传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符号 突尼斯 文化调查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突尼斯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有许多中国文化符号也让他们印象深刻。但是这些符号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不可以很好的来诠释中国文化,也不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为教学服务。所以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可以帮助突尼斯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和突尼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大部分外国学习者都很想了解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之一,所以他们对这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度产生很多好奇。但在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会发现,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误解。比如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讲的“面子”这个词或者不能接受一些中国人吃的食物等等,他们觉得这些都很奇怪,所以在教他们的时候会发现学习者不太能够接受。本文我选择学习中文的突尼斯学生做研究对象。因为两个国家在距离、语言、历史、宗教或者文化方面差异都非常大,所以突尼斯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与误解。这个误解的原因很多,除了文化差异外还有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法等等。我采用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加之整理、比较分析出其原因,给出一些适当的建议,希望能够让突尼斯民众对中国文化有越来越丰富的了解,给我们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可行性的前提和参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四章正文部分,结语一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文化符号的特点,文化符号的概念及选取原则,以及中国文化符号的组成。第二章,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出调查问卷,针对非汉语学习者,突尼斯汉语学习者和来过中国的汉语学习者三类不同的调查对象,做好调查与分析。第三章,利用比较分析法,整理出调查问卷数据,对突尼斯民众中国文化符号认同分析,分别做了大众认同度较高的文化符号分析,汉语学习者与非汉语学习者认同度差距较大的文化符号,来过中国汉语学习者与未来过中国的汉语学习者认同度对比分析。第四章,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对突尼斯的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教学提供建议。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文化符号 突尼斯 文化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第一章 中国文化符号的特点8-11
  • 第一节 文化符号的概念及选取原则8-10
  • 一、文化符号的概念8
  • 二、文化符号的选取8-10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符号的组成10-11
  •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选取原则10
  •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组成10-11
  • 第二章 中国文化符号在突尼斯民众中的认同调查11-22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方法11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11
  • 二、调查方法11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符号在非汉语学习者中的认同调查11-15
  • 一、调查结果11-12
  • 二、调查分析12-15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符号在突尼斯汉语学习者中的认同调查15-18
  • 一、调查结果15-16
  • 二、调查分析16-18
  • 第四节 中国文化符号在来过中国的汉语学习者中的认同调查18-22
  • 一、调查结果18-19
  • 二、调查分析19-22
  • 第三章 突尼斯民众中国文化符号认同分析22-27
  • 第一节 大众认同度较高的文化符号分析22-23
  • 一、认同度高的文化符号组成22
  • 二、认同度高的原因分析22-23
  • 第二节 汉语学习者与非汉语学者认同度差距较大的文化符号23-24
  • 一、文化符号组成23
  • 二、差距原因分析23-24
  • 第三节 汉语学习者与非汉语学习者认同度均低的文化符号24-25
  • 一、文化符号组成24-25
  • 二、认同度低的原因分析25
  • 第四节 来过中国的汉语学习者与未来过中国的汉语学习者认知度对比分析25-27
  • 一、文化符号组成25-26
  • 二、认知度高低的分析26-27
  • 第四章 突尼斯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教学建议27-32
  • 第一节 文化传播建议27-30
  • 一、巧妙搭建起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27-29
  • 二、增进两国之间文化在交流活动中传播29-30
  • 三、利用好现代大众传媒开展商业活动传播30
  • 第二节 文化教学建议30-32
  • 一、汉语专业文化课教学设置情况30-31
  • 二、文化课教学内容31
  • 三、文化课教学师资31
  • 四、文化课教学方法31-32
  • 结语32-33
  • 一、本研究工作成绩32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32-33
  • 注释33-34
  • 参考文献34-35
  • 附录35-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萱;独立了两年的突尼斯[J];中国穆斯林;1958年04期

2 ;突尼斯的民族解放斗争[J];历史教学;1958年12期

3 虞晓贞;;绿色的突尼斯[J];阿拉伯世界;1980年02期

4 杜亚雄;突尼斯的民族音乐教育及其作用[J];中国音乐;1986年01期

5 孙雁清;地中海的新娘——突尼斯[J];阿拉伯世界;1993年01期

6 张金鹏;;光阴流转突尼斯[J];旅游;2008年09期

7 白少辉;;突尼斯共和国的语言政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1期

8 伊美娜;;2010~2011年突尼斯变革:起因与现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2期

9 斯佳;;欣欣向荣的突尼斯城[J];世界知识;1979年14期

10 张士智;突尼斯经济的“起飞”[J];阿拉伯世界;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伊美娜;;2010~2011年突尼斯变革:起因与现状[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机商信;突尼斯吸引外资优惠政策[N];国际商报;2003年

2 张有浩;“兼收并蓄”的突尼斯[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资深报人 丁刚;突尼斯为何只有一家中餐馆[N];东方早报;2010年

4 本报实习生 刘锟 本报记者 陶健;多元包容:突尼斯文化“永葆青春”[N];解放日报;2010年

5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舒运国;突尼斯政局突变非一日之寒[N];文汇报;2011年

6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德奥两国拒收突尼斯难民[N];人民日报;2011年

7 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和静钧;令人意外的突尼斯之变[N];中国经营报;2011年

8 本报特派突尼斯记者 焦翔;突尼斯未来走向受关注[N];人民日报;2011年

9 记者 田栋栋 康新文;选举前的突尼斯城,一片静谧[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驻埃及记者 焦翔;突尼斯着力重振旅游业[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爱伦(Ben Aissa Hanen);中国文化符号在突尼斯传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2 刘海燕;突尼斯个人身份法改革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32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32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c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