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代日本文化外交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冷战时代日本文化外交研究
【摘要】: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文化、观念等软实力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各国的综合国力博弈过程中,软实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民族文化资源是建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外交就是凭借外交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软实力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领域的“日本神话”破灭。大量的经济泡沫使得日本不论外交还是本国的国家建设的方向都需要进行调整。于此,文化外交在日本对外政策中日趋重要。通过文化外交,日本为本国打造了一个日本专属的国际品牌。并输出了日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为日本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日本在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也将自身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了日本“丢失的20年”中为数不多的亮点。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文化外交平稳有序的发展。其中包括2002年改组成立广报文化交流部、2005年小泉纯一郎首相成立的个人咨询机构“推进文化交流恳谈会”等。同时,各独立行政法人也以非政府途径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政府的文化外交相配合,广泛调动民间资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文化外交体系。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对日本文化外交的重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日本停滞不前的经济使得文化外交愈发的重要。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相较于日本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所以,有必要借鉴日本文化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来推动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3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月;王琼;;对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影响之评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2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彭新良;;外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关于文化外交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5 梁红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
7 孙红霞;;简析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外交[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01期
8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刘乃歌;张中华;徐成芳;王娱;;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与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世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2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龚青;;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外交述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4 张根海;;文化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评《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A];公共外交季刊2011秋季号(总第7期)[C];2011年
5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胡文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于琦;文化“全球化”,,中国如何搞好“文化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赵可金;开辟文化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湛眉;软实力与文化外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欧阳安;文化如何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前沿(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李辉;文化外交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君荣;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提高文化外交的能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佳;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世博契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D];外交学院;2009年
8 赵雯靓;浅析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2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5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