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风俗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11:30
本文关键词:人日风俗传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日 历史演变 地域分布 文化内涵 消沉原因 借鉴意义
【摘要】:“人日”在我国历史上又被称作“人胜节”、“人辰”、“灵辰”等,是一个具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人日”的节期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地区正月里的重要节日。“人日”节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像戴“胜”、食菜羹、登高、禳鬼鸟等都是“人日”的重要习俗。“人日”与古人生命生殖崇拜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节俗内容大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人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魏晋时期的成型期,唐宋时期的发展兴盛期以及元明清时的消沉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由地方到全国,又有全国向地方过渡的发展演变趋势。其节俗内容分化严重,地方性特点突出。与此同时,节日的祭祀性内容减少,娱乐性强。从其地域分布上来看,“人日”在我国历史上的扩布范围甚广,北至辽东地区,南至广东地区,东至台湾地区,西至云贵地区。从民族分布上来看,“人日”节的主体人群还是汉民族,就算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在汉民族中盛行。宋代以后,“人日”节开始衰退,迅速退出中原地区,其作为汉民族重要节日的地位开始动摇。 “人日”的消沉是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就外部因素而言,政治因素是决定“人日”兴衰的主要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节日与节日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节日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此消彼长是造成“人日”节衰微的重要原因。 从“人日”的兴衰演变经验中,探寻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之道。“人日”的兴衰演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节日传承过程中政府参与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节日世俗化、娱乐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性。节日发展的这种不可逆转性,就决定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式微。在原有节日传承形态已经打破,新的节日传承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政府的适时干预已是势在必行。 本文运用民俗学与文献学的一般理论,对“人日”风俗的传承进行探析。通过对其历史发展脉络、地域流布的系统梳理,探究“人日”风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地域分布特点,从而进一步对其文化内涵以及消沉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和阐释。试图通过对“人日”风俗传承的个案研究,探寻传统节日的历史传承特点和规律,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寻求出路。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9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光明;;“人日”杂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2 傅光宇;“人日创世神话”献疑[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3 祁和晖;又到人日吟咏时──中华人日节风俗考述[J];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01期
4 宛景森;;神话视野中的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功能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李道和;;《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1期
6 黄阳艳;;“老鼠嫁女”故事及其相关习俗的文化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周建新;客家人日节习俗及其文化意义[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马昌仪;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J];民俗研究;1997年03期
9 常建华;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J];民俗研究;1999年02期
10 何红一;人日节与"鼠嫁女[J];民俗研究;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1152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5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