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调适:“西安回民街”民族文化认同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 西安回民街 地理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变迁 出处:《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西安回民街(回坊)是典型的都市回族社区,历史厚重,地理位置优越,人口流动剧烈。让人不经思索,渐变的寺坊结构和人口格局是否对坊民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坊内的传播媒介在构建民族文化认同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从时空两个纬度分析渐变格局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基础和变迁因素。通过对媒介的内容分析和受众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传播学涵化视域下分析不同的时期的媒介内容塑造了坊民怎样的文化认同并采取了何种涵化策略。研究发现寺坊结构的变迁在早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伴随教派的流入而形成的相互独立的文化认同,后因居住格局及人口流动,"同拜独一主"的文化认同被坊民普遍接受;伴随仪式而生的符号媒介依然成为伊斯兰文化认同的主导力量。报刊在特定时期内维系了族群的内聚力和文化独立性。大众传播媒介便捷了信息流动,却淡化了"回坊"宗教意义,民族文化发生被动内卷。新时期,"西安回坊(Xian_huifang)"公众号的创建再一次争取到坊民的注意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族群文化的边界。在历史和媒介的双重作用下,地理格局被动发生着变化,媒介更新和调适则是主动的赋权,用户生产内容都在不同时期影响着西安回坊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变迁在随即形成。
[Abstract]:Xi'an Huimin Street (Huifang) is a typical urban Hui community, with a heavy history, a superi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 strong population flow. Does the gradual structure of the temple 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have an impact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Fangmin? What role did the media pla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maintaining ethnic boundari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ing basis and changing factors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attern of gradual change from two latitudes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media and the in-depth interview of the audi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edia content of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which shape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Fangmin and adopts what kind of culturalization strateg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emple and the square formed a unifie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stage. . The independent cultural identity formed with the inflow of sects was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Fangmin because of the living pattern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symbol media that accompanied the ceremony still became the dominant force of Islamic cultural identi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maintained the cohesion and cultural independence of the ethnic group in a specific period, and the mass media facilitated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However,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Huifang" has been downplayed,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has taken place in a passive inner volume. In the new period, the creation of "Xi'an Huifang" (Xi'an Huifang) "Official account" has once again won the attention of the Fangmin.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boundary of ethnic culture is maintained. Under the dual action of history and media,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changes passively, and the renewal and adjustment of media is the active empowerment. The content of user production influences the identity of Xi'an Huifang national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identity comes into being.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年12期
2 何淑英;;语文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J];语文学刊;2007年18期
3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凝聚力——兼论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4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反思[J];阴山学刊;2009年01期
5 崔珏;;文化精神与美的凝聚力量——从中国画艺术看民族文化认同[J];同舟共进;1995年04期
6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1期
7 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8 肖涛;高汝东;;文化转型视野下的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认同[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王婷婷;;传播心理学视阙下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11期
10 高汝东;白照兰;安晓平;;试论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认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占军;;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郭日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3 简德彬;;经典的永恒与流动[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沈壮海;探索当代社会民族文化认同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4年
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尹鸿;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N];人民日报;2008年
3 李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根在中原”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萧放;“春节符号”设计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5 毛佑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许怡;略论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06年
7 田丰邋(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把文化大省建设推向新高度[N];南方日报;2007年
8 曹金玲邋肖春飞;民俗教育“从娃娃抓起”?[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发挥好重要节庆日的独特优势[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欣辉;力量与规范: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娜;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姚琳琳;西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小娇;新疆伊犁地区锡伯族少年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5 任鹏;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彭文韬;q!印良品设计的民族文化认同[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7 李雪泉;彝族尼苏小镇建设中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张咏欣;端午节庆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9 王彦婷;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周修兰;传播与调适:“西安回民街”民族文化认同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53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5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