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日本的流行文化外交:软实力、国家品牌运作与“国际文化交流”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28 02:19

  本文选题:流行文化外交 切入点:软实力 出处:《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06期


【摘要】:本文对日本的"流行文化外交"战略进行了批判性检验。二战后,日本出于弱化各国反日倾向的需要,开始以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外交。在1980年代末期,日本媒体文化的流行引起了日本政策制定者的注意。与此同时,日本在软实力和国家品牌的全球化运作中,对媒体文化在提升一国国际形象作用方面的鼎力推崇,推动了日本文化外交的扩张,并最终导致"酷日本"战略的出现。本文的主旨在于指出,日本的文化外交依旧是单向度的文化外交战略,在推动跨境对话方面并无突出作用。对日本文化外交案例的研究同样显示出,文化外交对日本国内文化多样性产生了迟滞作用,并提示我们要重视文化外交对国内社会发展的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test of Japan's "popular cultural diplomacy" strategy.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began to promote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world, focusing on Southeast Asia, in order to weaken the anti-Japanese tendencie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popularity of Japanese media culture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Japanese policy maker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global operation of soft power and national brands, Japan has greatly respected the role of media culture in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a country. It promoted the expansion of Japanese cultural diplomacy, and finally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cool Japan" strateg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oint out that Japan's cultural diplomacy is still a one-dimensional cultural diplomacy strategy. There is no prominent role in promoting cross-border dialogue. The case study of Japan's cultural diplomacy also shows that cultural diplomacy has a hysteresis effect on Japan's domestic cultural diversity. It also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plom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society.
【作者单位】: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莫纳什亚洲研究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分类号】:G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月;王琼;;对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影响之评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2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彭新良;;外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关于文化外交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5 梁红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

7 孙红霞;;简析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外交[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01期

8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刘乃歌;张中华;徐成芳;王娱;;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与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鲁世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2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龚青;;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外交述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4 张根海;;文化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评《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A];公共外交季刊2011秋季号(总第7期)[C];2011年

5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胡文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于琦;文化“全球化”,中国如何搞好“文化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赵可金;开辟文化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湛眉;软实力与文化外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欧阳安;文化如何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前沿(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李辉;文化外交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君荣;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提高文化外交的能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佳;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世博契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D];外交学院;2009年

8 赵雯靓;浅析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4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674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c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