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强化文化扶贫 助推全面小康

发布时间:2018-04-02 13:32

  本文选题:扶贫攻坚战 切入点:文化扶贫 出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08期


【摘要】: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成效显著。物质的贫困往往与精神文化的贫困相伴,需要改良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精准扶贫要建构在能保障持久脱贫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目前,保障持久脱贫的社会基础正在努力建构,文化扶贫却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脱贫摘帽冲刺期,应该重视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扶人扶志,提振精神;保障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权益,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发展与文化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扶智,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升他们的脱贫技能。文化扶贫是培养脱贫的内生动力,助推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
[Abstract]:Xi Jinping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Material poverty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over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cology in poor areas.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a society and culture that can guarantee lasting poverty relief.At present, the social foundation to ensure lasting poverty relief is being constructed, but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not received due attention.The new roun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attle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gnawing hard bon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e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needs to be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to support people, to boost the spirit, to safeguard the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opl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enrich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to promote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o develop new industries and new forms of business related to culture.In order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boost r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r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elp poor people with wisdo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poor areas, and enhance their skills in poverty alleviation.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endogenous motive force to cultivate and lift out poverty and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
【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2015MZD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323.8;G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子;;三种文化类型[J];华夏文化;2005年04期

2 王效文;杨宏海;;深圳特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J];特区实践与理论;1989年01期

3 卢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J];发展论坛;1996年12期

4 李伯聪;;创新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科学新闻;1999年36期

5 张宝明;中西文化:无从加码的天平两极──从文化悖论出发[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6 叶志坚;文化类型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7 郭军涛;;用先进文化规范和引领网络文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5期

8 王效文,杨宏海;深圳特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9 王启忠;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关东文化[J];北方论丛;1994年02期

10 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可国;;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2 朱贻庭;;论文化创新的“原源之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创造[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3 董中锋;;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维度[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4 李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黄璜;;文化与公共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合作关系的文化分析框架[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胜荣;曹丽;;多元自治:中国文化前景的思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7 李庆本;;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构建[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8 陈育宁;;地方学中的传统文化[A];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3年

9 单玉丽;;区域文化与闽台经贸合作[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10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志良;文化产业孕育新契机[N];金融时报;2009年

2 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书记 王立胜;县域文化建设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呈贡县政协;推进文化建设 打造美丽新区[N];昆明日报;2010年

4 省委党校教授 李含琳;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视角[N];甘肃日报;2011年

5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华 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金融管理办公室干部 张艳;危机视角下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路径选择[N];联合日报;2011年

6 蒋文书;巴渠文化是达州文化最优定位[N];四川政协报;2007年

7 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研究员 毛时安;滨海新区文化建设刍议[N];天津日报;2007年

8 鲁兰洲 郑休白;千年文化:飘扬在古城上空的一面旗帜[N];绍兴日报;2010年

9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胡承槐;文化的本质、形式及文化竞争[N];浙江日报;2011年

10 王东峰;西部开发中的文化变迁[N];学习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峰;西方文化帝国主义论之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武俊华;论东太堡文化[D];山西大学;2010年

3 邱晔;中西“羊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关喜春;辽宁文化资源现状及开发方向调查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5 魏海香;解读“文化全球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长苏;李大钊的文化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7 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董晓东;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立保;全球化视域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延安大学;2009年

10 尹红;草文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0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00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