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09 23:37

  本文选题:新生代农民工 切入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出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公平正义理论为导向,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群体差异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查阅、整理了2009-2013年近五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探寻了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价值诉求及其价值载体,在此基础上,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价值来源,在找到均等化的理论来源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主体,即政府、市场和社会。针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先后选取了深圳宝安、河北霸州、法国、英国以及新加坡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例,分析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着力点,学习它们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完善外来工文化体系、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文化权利均等化、重视文化遗产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目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进行启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最后,文章从主体、制度、机制等几个角度,提出了几条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即丰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主体、改革现行制度、完善相关机制和挖掘区域文化服务资源,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试图通过这些途径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利,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aking the difference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group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consulting and sorting out nearly five years' literature from 2009 to 2013, combines the practic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To explor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qualization path.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nd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demands and value carriers of the equalization of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on this basis, probes into the value sources of the equalization of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On the basis of finding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equaliz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realiza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at is,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the examples of sever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Shenzhen Baoan, Hebei Bazhou, France, Britain and Singapore, have been selected one after another.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empha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studies their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es five aspects: perfecting the cultural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excavat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resource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equalization of cultural right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ultural heritage.It enlightens the predicament of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qualization of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at is, to enrich the main body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o reform the current system.Improve the relevant mechanisms and tap regional cultural service resources, innova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supply.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righ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these ways, to enjoy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gradually form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49.2;D4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行宾;;新生代农民工 企盼拆除“进城”藩篱[J];协商论坛;2010年03期

2 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3 蔡恩泽;;新生代农民工盼圆“市民梦”[J];人才开发;2010年05期

4 梁思慧;;新生代农民工在想些什么[J];同舟共进;2010年05期

5 许梦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3期

6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J];生意通;2010年04期

7 郑风田;;对新生代农民工十个关键性问题的研判[J];学习月刊;2010年16期

8 卞桂平;张朝霞;焦晶;;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意识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0年03期

9 王文松;;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5期

10 江泽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服务转型发展[J];群众;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颜敏丹;“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观接近大学生[N];台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田新元;“新生代农民工”心在哪里安放[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早报特约评论员 于建嵘;用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进城[N];东方早报;2010年

4 河南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省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蔡树峰;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N];河南日报;2010年

5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城市化取向[N];经济参考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海涛 王腾飞 李丽颖;让新生代农民工跨越城乡鸿沟[N];农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保障与身份认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本报财经评论员 刘伟;“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政策视野[N];深圳商报;2010年

9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系副主任 高帆;当“新生代农民工”渐成务工主体[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何宗渝 黄深钢 雷敏;新生代农民工也给中国带来新机遇[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6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7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柳延恒;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忠霞;新生代农民工休闲生活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肖亚鑫;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赵连圣;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协调压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赵田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对工作嵌入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芳;返乡相亲: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择偶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及融入路径探讨[D];兰州大学;2011年

7 牟增芬;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耿昕;社会排斥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时艳敏;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伍敏;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缺失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8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28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5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