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
本文选题:民族文化旅游 + 开发模式 ; 参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4期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的资源与区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1空间上采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区域内为"核心—边缘"联动模式,区域间为"双核联动"模式,大区域为"点—轴"联动模式;2管理模式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模式;3结合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模式。
[Abstract]:Whether the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an realize the healthy,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are scientifically exploited and protected, and further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dopts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location.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this paper chooses Dali and Lijiang as the research plat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management and resources. There is a "core-edge" linkage mode in the region, a "dual-core linkage" mode among the regions, and a "point-axis" linkage mode in a large area, which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areas. Adopting the mode of "government-led enterprise oper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mbined with Dali, Lijiang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 and adop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单位】: 昆明学院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乡村旅游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机制研究”(编号:71363032) 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旅游供给优化模型研究”(编号:16TAAG028) 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青海省旅游—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编号:1502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社会、边疆及生态环境研究”建设项目资助
【分类号】:G127;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德彪;方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产权困境及制度构建[J];企业经济;2009年01期
2 唐德彪;西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3 崔玉范;;关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收益权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2期
4 戴楚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J];民族论坛;2009年07期
5 巩君慧;;西藏档案资源的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初探[J];兰台世界;2013年26期
6 买买提江·卡地尔;;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3期
7 王晓军;张惠鲜;;桂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8 任冠文;;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9 范莉娜;;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中所有者缺位现象的探讨[J];旅游论坛;2009年02期
10 唐德彪;袁尧清;;建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必要性[J];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石惠春;程国栋;;宁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树禄 刘伟;巍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N];大理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李波;深挖潜 精包装 成系列 代表建议帮春城旅游业变脸[N];长春日报;2005年
3 青海记者站 唐仲蔚;量质结合发展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5年
4 余庆县财政局 李俊廷;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N];遵义日报;2011年
5 弥勒市政府办公室 徐永P;挖掘阿细文化资源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N];红河日报;2014年
6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刘惠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考[N];云南政协报;2003年
7 彭南曙;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N];团结报;2008年
8 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纪检组组长 戴楚洲;用十七大精神指导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N];张家界日报;2009年
9 蔡家成;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保护需平衡[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王伟章;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我见[N];青海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静;基于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吉娜;赫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5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9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