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03 21:55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 一带一路 ; 参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摘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是河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能够促进河南乡村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融入"一带一路"的优势主要有: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交通优势突出,地位重要;文化产业基础好,具有竞争优势。融入"一带一路"的障碍主要有: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突出;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力不强;缺乏特色文化展示平台;社会中介组织缺乏,服务不到位。未来的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政策支持和平台搭建,提升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影响力;加快文化旅游合作,多层次推进文化和经贸交流;推动产业集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升级;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知名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提升产业发展中的行动一致性;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village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and demonstration leading role. The active integration of "Belt and Road" ca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The advantages of the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of Henan Province in "Belt and Road" are as follows: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profound influence, prominent traffic advantage and important status, and good cultural industry found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main obstacl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Belt and Road" are: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not high, the brand effect is not prominent;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not high, the innovation is not strong; the lack of special cultural display platform; the lack of 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the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The main idea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policy support and platform building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rural influence; speed up cultural tourism cooperation, multi-level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exchanges; promo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wit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endowment, to create famous and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brands;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to enhance the consistency of action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support system;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with cultural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2015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对策研究”(152400410156)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厚立;葛佳渊;;市场经济与乡村发展的新诠释[J];读书;1992年09期

2 黄静;;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关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旅游纵览;2009年05期

3 陈晓华;张小林;梁丹;;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4 马维强;常利兵;;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乡村——“中国乡村问题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3期

5 廖杏子;;乡村卷[J];泉州文学;2013年06期

6 渠桂萍;;跨越时代的“三农”对话——评王先明的《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J];史学月刊;2014年04期

7 陶双宾;林李楠;;清末废科举与乡村发展困境——一个基于考试社会学的讨论[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肖英奎;;乡村发展情况的典型调查及文化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5期

9 陈燕萍;;乡村档案记忆建构路径[J];浙江档案;2013年02期

10 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浩;;世界级城市都市圈内乡村的演变及作用——以东京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新世纪乡村发展的主导者[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3 赵德余;方志权;;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4 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会建设的基层动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龙花楼;邹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郑卫东;;中国乡村“双轨政治”的变迁[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8 黄尧;;巴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9 赵西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构建——科学发展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另一种剖析[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祥萍;;欧洲“新内源性”乡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正军;韩国新乡村发展运动经验[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笑娟;我市重视支持民族乡村发展[N];平凉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邱游惠;立足优势 加快乡村发展步伐[N];闽北日报;2012年

5 记者 黄元章;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帮扶力度加快乡村发展[N];闽东日报;2012年

6 记者 闫冲冲;我市与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美好乡村座谈会举行[N];黄山日报;2013年

7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姚晓科;系列工程为乡村发展“补钙”[N];石家庄日报;2013年

8 范亚旭 记者 张培奇;河南力争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水美乡村[N];农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颖;乡村发展需要引领与陪伴[N];福建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罗石香;照亮乡村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少平;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许飞;福建省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与构建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六盘水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贾孟炎;以“五水共生”为本推进乡村景观设计的路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叶洪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包容性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雪春;农民工商实践与乡村协商治理的成长[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彦会;论张继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乡村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浩博;村民自治条件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杨小月;文化自觉与乡村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8 蔡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姚丽;河南省乡村发展区域差异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胡广;江汉平原乡村住区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4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974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