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乡土文化变迁
[Abstract]:The local soc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form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local cul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ocal culture has played an inestim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ying the vicissitude course of the local culture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n, we can proceed from the roo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at challenges faced by local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especially since the modern society, the social 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mode of our country can be said to be constantly turbul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local culture has also suffered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form of local culture, through the expos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we must 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s existing in the vicissitude of local culture, and proce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ntradiction, that is, the dominant contradiction in the vicissitude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three aspects of modernity contradiction and cultural breakage aim at the thre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local culture: from closed to open, from existence to life, from ethics to interes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ational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 includ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22;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年12期
2 江小飞;;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1年11期
3 张月爱;;现代信息社会之乡土文化危机与应对策略思考[J];社科纵横;2012年07期
4 王华斌;;乡土文化传承:价值、约束因素及提升思路[J];理论探索;2013年02期
5 刘洪丹;;乡土文化对农民思想的影响[J];剧作家;2009年04期
6 郑伟红;;河北省乡土文化品牌创新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14期
7 文华;;迷失的乡土文化[J];中国报道;2002年07期
8 张西林;张清;黄娜;曹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乡土文化开发——以湖南浏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9 唐继俊;;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写作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0年01期
10 周宇;;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存在价值及创新之道[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逢春;;简谈乡土文化进入中小学文史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丽娜;;乡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以“藁城战鼓”为例[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郭喜球;;在初中生中进行临海乡土文化教育的调查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雒伟;;乡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邢启顺;;乡土文化遗产:从“保护”到“产业化”[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6 吴娟;;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韩培明;;发展乡土文化,打造特色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8 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课题组;;开掘乡土文化资源 拓展德育育人空间(一)[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课题组;;开掘乡土文化资源 拓展德育育人空间(二)[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田明清;;构建道德文明的禅床——浅谈乡土文化下的德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笠铭;乡土文化观与新农村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胡周文邋刘清华;上高着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N];宜春日报;2008年
3 记者 朱秀敏;研习海西乡土文化[N];闽南日报;2010年
4 杜荣生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校长;在乡土文化 浸润中飞扬[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朱册;应重视繁荣“乡土文化”[N];大理日报(汉);2012年
6 梅莉红 云和县委宣传部;乡土文化让“金山银山”更夺目[N];丽水日报;2014年
7 记者 王心武;海南定安挖掘乡土文化[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通讯员 查朝云;马龙扶持乡土文化发展[N];云南日报;2007年
9 张欣邋侯丽;关注“寻常”乡土文化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斗门旅游局 蒋伟文;乡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定国;连云港乡土文化教材编写及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宗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土族乡土文化传承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3 夏美玲;校本课程中的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崔玉蓉;盐城市乡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高丹;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文化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宗丽红;乡土文化史《常熟神韵》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陶媛;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与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冯娜;赤壁乡土文化语文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余淑芬;渗透教学:乡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向梦;鄂西乡土文化传播学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118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11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