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7 13:03
【摘要】:数字化传播是信息时代文化遗产的成长和价值增值过程,能促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助于国家文化根脉的延续。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有别于数字化保护,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推动了其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挖掘不够;二是文化遗产信息的符号化重构不足;三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形式单一。在引入供给侧改革思路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发展不足的实质之后,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一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理念,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二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破解优质供给不足问题。
[Abstract]:Digital 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growth and value incre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 can promote the public's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gni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helpful to the continu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roots. Digit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different from digital prot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nd media integration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first,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enough; The second is the lack of symbolic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and the third is the single form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fter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supply-side reform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furthe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irst,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user-centered"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econd, adhere to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 solve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quality supply.
【作者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产品交互界面设计和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19)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数字艺术在徽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185)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认知心理学视域的人机交互数字界面设计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SK2016SD11)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年02期

2 张晶;张柳;;虚拟交互展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数字化敦煌洞窟为例[J];艺术教育;2015年12期

3 王坤;;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孙晓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以禹州传统钧瓷手工艺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祝敬国;;博物馆多媒体陈展刍议[J];文博;2010年06期

6 李春霞;;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9年05期

7 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修兵;;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认知度不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况奕;民间舞蹈艺术数字化技术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红;王诗瑶;毛林;;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专业课程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年22期

2 王祥;;供给侧改革对我国能源的影响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7年11期

3 王永红;王诗瑶;毛林;黄艳红;王思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年11期

4 赵佩;;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J];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31期

5 董海军;秦曼;;竞技体育科技进步贡献跟踪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7年05期

6 郭金丽;;大数据驱动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7年08期

7 徐墁壤;王婷;;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革路径探究[J];纳税;2017年30期

8 江琳;;株洲外贸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市场研究;2017年10期

9 张占仓;;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10期

10 张任之;戚聿东;;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谭晓平;智慧旅游背景下环塔里木非遗旅游数字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2 陈皓;基于运动捕捉数据的拉班舞谱自动生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吴婷;新媒体舞蹈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4 戴琴;土家族“撒尔嗬”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迟福林;;走向服务业大国——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 刘延平;周开让;;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J];经济纵横;2013年09期

3 姜申;鲁晓波;;展示传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交互性及其应用——以敦煌文化的当代传播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4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杨向明;;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6年01期

7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年01期

8 潘年英;从贵州从江县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理论与当代;2005年06期

9 李珍,刘志英;拉弗曲线的深度分析——兼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政策涵义[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军行;运动编辑与合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璇;;新媒体艺术语境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J];艺术评论;201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朱晓云;法国文化数字化有大动作[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淼 任晓宁;数字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本文编号:233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33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