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重构传统:彝族火把节意义的媒介镜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6:47
【摘要】:在文化人类学看来,人们主观认识中的传统会随着社会建构而发生改变。传统发生变迁是因为它们所属的环境起了变化,传统会依据其进行导向的那些环境发生改变以适应它们,即: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对于传统的形塑。传统作为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其中包含了诸多内涵,节日作为传统中的重要元素也顺应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其中媒体传播环境对于节日的影响不容小视。传统节日经由媒体的报道和呈现,其节日内涵不断被建构和丰富。随着各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加,外界对凉山州彝族火把节的关注也逐渐增多,然而外界对火把节大多是从媒体所呈现和建构出来的形象进行了解的。不同的媒体在报道彝族火把节的时候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凉山日报》是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报纸,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体民族,因此该份报纸对火把节的关注与报道是外来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本文以《凉山日报》对彝族火把节的报道为分析个案,以传统的重新发明和话语分析为叙述框架,以建构主义的视野对《凉山日报》的火把节媒体呈现进行较为细致的内容分析,明确了媒体对火把节的呈现在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文章探析《凉山日报》对火把节的内容生产,对报道文本中媒介对火把节意义的建构以及意义建构变迁过程中的话语策略进行考察和重点研究,揭示报纸媒体对火把节形象建构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梳理基本发现,在呈现初期,报纸多选取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传统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呈现出以民族传统为主导的话语策略和以民族情感为主要表达的文本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实行,在消费主义浪潮席卷下,火把节媒体呈现也发生着改变。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凉山日报》对火把节话语资源不断进行整合与重构,火把节从一个族群内的原始节日概念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话语集合。此时火把节的媒体呈现较为重视节日内涵重构和节日品牌生产的商业化行为,以打造新的节日内涵为手段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向外界传播火把节。2014年当地政府提出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反思,因此从2014年以来,《凉山日报》对火把节的呈现以回溯传统为趋势。通过分析后的归纳发现,由于时代、社会环境及政策变化,媒体对火把节的建构也发生着变化。媒体对于火把节的内容生产和建构应当不断完善,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地区发展需求以及受众期待相结合,沿着更加全面的路径去建构话语策略。归根到底,少数民族节日来自于民间,应该服务于民间,最终也要回归民间。
【图文】:

火把节


通过筛选出的报道文本发现,在 90 年代之前,90 年代至 2013 年,2014至 2017 年这几个阶段关于火把节的报道模式与社会转型存在时间上的契合,种报道变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变化。因此可以假设社会型影响了《凉山日报》对于火把节的报道模式。2.2 报道数量新闻报道频数和数量的多少,不但直接体现了传播者对该报道领域重视程的高低,而且间接地体现了主流意形态构建意义力度的强弱①。对于报纸而言以对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相关报道篇数作为考量标准,可以直观地反映媒体对个事件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如果将每年《凉山日报》对于火把节的报道篇数置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则可以通过图 2.1 看到,有关火把节的报道在近 40 年来呈的数量变化。

折线图,火把节,折线图


图 2.2 火把节报道篇数折线图从图 2.2 可以得知,《凉山日报》关于火把节的报道数量呈波浪形变化,中,,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的报道数量变化幅度比较小,报道数量有升有降,但动幅度不大。1994 年至 2010 年报道数量的波动幅度较大。2010 年之后的报道量虽然少,但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 1994 年的报道数量相较于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是因为在这一年官方首次举办了国际火把节。但在之后的几年,国际火把节并有被固定下来。直到 1998 年再次举行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并被官方固定三年举行一次。因此每逢国际火把节,报道数量就有大幅度提升,与报道数量过 10 篇的年份 1998 年、2001 年、2004 年、2007 年和 2010 年在时间上吻合2000 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通知》,凉山州也评审通过了凉山旅游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9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少鹏;;媒体中的“慰安妇”话语——符号化的“慰安妇”和“慰安妇”叙事中的记忆/忘却机制[J];开放时代;2016年03期

2 郭恩强;;概念、语境与话语:“小骂大帮忙”使用之流变[J];新闻大学;2016年01期

3 唐毅;;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体话语权建构——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J];新闻界;2015年18期

4 洪亚星;董小玉;;被仰视的中国:从文本建构到形象塑造——基于纪录片《超级中国》的批评话语分析[J];新闻界;2015年13期

5 薛可;黄炜琳;鲁思奇;;中国国家形象个人代言的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大学;2015年02期

6 武建国;;批评性话语分析:争议与讨论[J];外语学刊;2015年02期

7 刘新利;;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J];新闻知识;2013年01期

8 许力生;;话语分析面面观——反思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方明;;少小民族节日文化变迁之研究——以布朗族(莽人)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4期

10 戴淮明;;传统民族节日的现代命名与重新构建——以满族颁金节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652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52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f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