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古会的民俗文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1:48
【摘要】:本文以山西省保德县古会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学视角着手,应用民俗文化学、文化阐释和仪式象征等相关学科理论及田野作业、文化解释和比较分析法,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探讨其民俗文化活动、祭祀仪式、文化内涵、民俗传承以及古会的转型发展与整体保护等问题。第一章通过对保德正月廿五古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民俗语境来介绍保德古会的生存语境,并通过追溯古会的历史渊源,来全面了解古会的生存机制和发展脉络,为研究古会的民俗文化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保德正月廿五古会期间各项民俗活动,通过考察认为古会庙戏是为了愉悦神灵,保佑一方安宁所进行的酬神活动;闹秧歌则是民众为摆脱农耕束缚进行的狂欢活动;九曲黄河阵是民众为转出人生哲理、祛百病所摆的平安阵;花灯烟火为古会的流光溢彩、火光四射营造氛围;物资交流是民众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庙市。第三章通过深描来展示古会的具体祭祀仪式,认为仪式的筹备是展演的基础,仪式展演是为使世俗与神圣世界得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人神在同一文化空间创造机会,而仪式的后续是展示神灵回归上界继续履职的仪式。第四章将祭祀仪式中的行为、物质和过程等象征符号一一分解,结合古会民众的生活,对各个象征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分析民众祭祀仪式背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认为对缓解社会矛盾,维系族群情感关系,稳定生活秩序,凝聚向心力和彰显村落文化发挥重要作用。第五章从保德古会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古会的庙会组织传承,认为从民众自我组织到官方指导,再到回归民众,而且通过血缘传承、地缘传承和业缘传承等三种传承模式,实现古会民俗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另外从代表性传承人的角度分析古会民俗文化传承与民众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余论部分关注了保德古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和古会转型发展与整体性保护问题,民众与政府主导角色的互换,资金的短缺,仪式感的消失造成古会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整合民间资源,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古会的传承发展。全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四部分组成,字数约7万余字。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92.24
本文编号:2664978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9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田洁;;晋南帝尧祭祀仪式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乔南;;浅析清代山西农村集市及庙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小田;近世江南庙会与社区民间权威[J];民族艺术;2001年02期
4 小田;“庙会”界说[J];史学月刊;2000年03期
5 高有鹏,孟芳;简论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6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乐;乡村庙会仪式与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17年
2 贾莉莎;“转九曲”仪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3 高凡;南京天妃宫庙会信仰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罗夏梓平;城市化背景下的乡镇庙会文化重塑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5 李琦;传统庙会的当代转型[D];上海大学;2013年
6 夏晓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鄞江它山庙会的复兴与传承[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7 康积萍;关中农村庙会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晓霞;变迁中的庙会与村落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燕;江南的民间庙会与村落生活[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谢永栋;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6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