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1-01-15 20:47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愈来愈成为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经过长时间不断探索,我国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数字化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数据库构建不完善、传播方式单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根据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实践,未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非遗"数据库、丰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传播方式、加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能使"非遗"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文章来源】:歌海.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国际国内“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情况
(一)国际上“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情况
(二)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规定
1. 国家级行政法规
2. 地方性法规中相关规定
3. 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实践
(三)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1.“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对现有的“非遗”事项进行有效的记录和保存
2.“非遗”的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条件
3.“非遗”的数字化方式有助于“非遗”的传播与展示
4.“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有助于“非遗”信息共享
二、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及时建立“非遗”网站及数据库
(二)加快修复和抢救“非遗”资料
(三)实时掌握“非遗”发展规律实施动态管理
(四)培养强大的“非遗”数字化人才队伍
三、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数字化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
(二)“非遗”数据库构建不完善
(三)“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传播方式单一
(四)“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四、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二)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
(三)丰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传播方式
(四)加大“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J]. 杨红. 北京档案. 2011(03)
[2]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J]. 严永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谢岩福.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0)
[4]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 顾犇.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3(01)
硕士论文
[1]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 桑郁琦.上海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79487
【文章来源】:歌海.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国际国内“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情况
(一)国际上“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情况
(二)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规定
1. 国家级行政法规
2. 地方性法规中相关规定
3. 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实践
(三)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1.“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对现有的“非遗”事项进行有效的记录和保存
2.“非遗”的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条件
3.“非遗”的数字化方式有助于“非遗”的传播与展示
4.“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有助于“非遗”信息共享
二、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及时建立“非遗”网站及数据库
(二)加快修复和抢救“非遗”资料
(三)实时掌握“非遗”发展规律实施动态管理
(四)培养强大的“非遗”数字化人才队伍
三、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数字化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
(二)“非遗”数据库构建不完善
(三)“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传播方式单一
(四)“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四、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二)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
(三)丰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传播方式
(四)加大“非遗”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J]. 杨红. 北京档案. 2011(03)
[2]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J]. 严永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谢岩福.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0)
[4]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 顾犇.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3(01)
硕士论文
[1]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 桑郁琦.上海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2979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979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