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引导
发布时间:2021-05-15 19:35
新时代青年文化为感性意识形态的兴起既积累了技术和情感因素,也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性改变。青年文化中的感性意识形态生成于日常生活领域,传播于移动互联网空间,发展于趣缘群体之间。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存在影响着青年价值观塑造,将主流文化与青年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图像化叙事建构主流文化内容,将社群思维运用到青年文化传播之中,引领青年文化中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意识形态同频共振,有效形成价值共识,是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命题与紧迫任务。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存在
二、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形成机理
(一)感性意识形态生成于日常生活领域
(二)感性意识形态传播于移动互联网空间
(三)感性意识形态发展于趣缘群体之间
三、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引导
(一)将主流文化与青年日常生活相融合
(二)将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解构为图像叙事
(三)用社群思维推动青年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仿像·真相·具象:拟态环境与青年意识形态认同[J]. 陈钿莹,龙柏林.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4)
[2]新时代青年文化发展:历史方位、现实镜像与主体指向[J]. 蔡中华,代玉启.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当代视觉文化意识形态治理路径研究[J]. 刘伟斌.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4]移动网络空间中感性意识形态兴起的价值省思[J]. 陈联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2)
[5]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J]. 沈江平. 教学与研究. 2018(03)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变迁[J]. 袁潇,风笑天.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2)
[7]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 杨晶.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3)
[8]青年文化发展规律研究[J]. 邓希泉.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05)
[9]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J]. 宋辰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本文编号:3188213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存在
二、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形成机理
(一)感性意识形态生成于日常生活领域
(二)感性意识形态传播于移动互联网空间
(三)感性意识形态发展于趣缘群体之间
三、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引导
(一)将主流文化与青年日常生活相融合
(二)将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解构为图像叙事
(三)用社群思维推动青年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仿像·真相·具象:拟态环境与青年意识形态认同[J]. 陈钿莹,龙柏林.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4)
[2]新时代青年文化发展:历史方位、现实镜像与主体指向[J]. 蔡中华,代玉启.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当代视觉文化意识形态治理路径研究[J]. 刘伟斌.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4]移动网络空间中感性意识形态兴起的价值省思[J]. 陈联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2)
[5]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J]. 沈江平. 教学与研究. 2018(03)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变迁[J]. 袁潇,风笑天.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02)
[7]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 杨晶.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3)
[8]青年文化发展规律研究[J]. 邓希泉.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05)
[9]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J]. 宋辰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本文编号:3188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18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