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理论出发阐释民俗学关键词“地方性”
发布时间:2021-07-08 07:20
人类学家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以文化阐释为要点,关注了西方主流话语外的地区和文化,呼吁多元研究范式的建立。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性知识"有着多重阐释,主流观点强调区别于普遍性知识的特殊性,也包含了处理差异和生成意义的过程,以及对社会性的建构与文学领域的解读。民俗学的地方性视角聚焦于民俗文化生成的地域特征和由普遍转化到地方的异文,有助于认识民间文学作为地方社会认同资源的功用,重视民间文学所体现和表达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地方群体观念。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学术意义
二、多重视角下的“地方性”阐释
(一)差异与特殊性
(二)解读意义的过程
(三)文学、历史中的“地方”
三、民俗学的地方性视角
(一)地域特征和地方性知识
(二)地方化的异文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性、民族形式与国家想象[J]. 季剑青.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04)
[2]流动的“地方性”与“乡土文学”[J]. 李斌.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04)
[3]国内外地方性知识研究的比较与启示[J]. 蒋培. 青海民族研究. 2015(04)
[4]“地方性”与北方文学研究[J]. 杨丹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5]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伦理与生存智慧[J]. 江帆.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1)
[6]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J].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2011(05)
[7]地方传说与传说的地方性——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为例[J]. 郭俊红,张登国. 民俗研究. 2010(04)
[8]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J]. 向荣. 当代文坛. 2010(02)
[9]民间传说遗存:地方性知识与民间记忆——晋东南米山小地域文化遗存考论之三[J]. 侯文宜,卫才华. 沧桑. 2008(03)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本文编号:3271126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学术意义
二、多重视角下的“地方性”阐释
(一)差异与特殊性
(二)解读意义的过程
(三)文学、历史中的“地方”
三、民俗学的地方性视角
(一)地域特征和地方性知识
(二)地方化的异文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性、民族形式与国家想象[J]. 季剑青.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04)
[2]流动的“地方性”与“乡土文学”[J]. 李斌.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04)
[3]国内外地方性知识研究的比较与启示[J]. 蒋培. 青海民族研究. 2015(04)
[4]“地方性”与北方文学研究[J]. 杨丹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5]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伦理与生存智慧[J]. 江帆.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1)
[6]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J].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2011(05)
[7]地方传说与传说的地方性——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为例[J]. 郭俊红,张登国. 民俗研究. 2010(04)
[8]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J]. 向荣. 当代文坛. 2010(02)
[9]民间传说遗存:地方性知识与民间记忆——晋东南米山小地域文化遗存考论之三[J]. 侯文宜,卫才华. 沧桑. 2008(03)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本文编号:3271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27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