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婚嫁习俗的对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08:57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文化外宣日益重要。民俗文化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分支,不断受到翻译界及全世界的关注。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然而,由于侗族婚嫁特色方面的外宣较少,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得到较好的宣扬。侗族民俗文化外翻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意义重大。因此,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致力于对侗族婚嫁习俗文化的对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扩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方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公众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侗族大歌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它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以其独特的原生性的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祭祀文化,审美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等享誉世界.本文旨在研究侗族大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谐价值,并对如何保护好这一世界性艺术做出些许探讨。
【文章来源】:大众标准化. 2020,(1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开设专门的侗语频道、栏目的关心程度占比
调查了大众了解侗族婚庆文化的途径,其中,通过社会媒体了解侗族婚嫁习俗的人占比最大,为38.1%,口头相传占比14.29%,报纸占比为1.59%,其他为9.52%;没有了解过侗族婚嫁习俗的人比重也比较大,占36.51%,见图3。由此得出:大众对侗族婚嫁习俗的了解不多,主要是通过社会媒体,特别是新型电子媒体来了解,而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当下,对侗族婚庆文化的对外宣传是极其有利的。综上所述,侗族婚庆习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对外宣传该民族婚庆习俗文化能很大程度上扩大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目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同样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使得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趋频繁。生活在中国大西南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侗族人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至今仍保留有较为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孕育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恋爱形式、婚姻礼仪以及婚姻习俗。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侗族婚恋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与侗族婚嫁习俗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寥寥无几。通过分析有关侗族婚嫁文化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大众对于侗族婚庆习俗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较为浅显的层面。在图1有关侗族婚礼参与度的调查中,只有4.76%有参加过侗族婚礼的经历,而95%的人表示从未参加过侗族婚礼,所以能够明显得知绝大部分人对侗族婚嫁文化是缺乏了解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背景下侗族婚嫁事象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以榕江县七十二侗寨上归洪村某一结婚仪式为主要考察对象[J]. 郑首艳. 凯里学院学报. 2015(05)
[2]从江侗族婚嫁绣花鞋的工艺技法及艺术特征[J]. 邓惠文. 包装学报. 2012(02)
[3]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化适应理论研究述评[J]. 王晓江,李珂.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1(00)
[4]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价值及对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启示[J]. 赵建霞. 基础教育研究. 2011(08)
[5]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J]. 杨惠,戴海波.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8)
[6]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黄友义. 中国翻译. 2004(06)
[7]侗族婚嫁习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嬗变[J]. 龙家椿. 怀化师专学报. 1993(01)
[8]贡溪侗族的婚嫁习俗[J]. 龙家春,王其. 怀化师专学报. 1992(01)
本文编号:3271260
【文章来源】:大众标准化. 2020,(1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开设专门的侗语频道、栏目的关心程度占比
调查了大众了解侗族婚庆文化的途径,其中,通过社会媒体了解侗族婚嫁习俗的人占比最大,为38.1%,口头相传占比14.29%,报纸占比为1.59%,其他为9.52%;没有了解过侗族婚嫁习俗的人比重也比较大,占36.51%,见图3。由此得出:大众对侗族婚嫁习俗的了解不多,主要是通过社会媒体,特别是新型电子媒体来了解,而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当下,对侗族婚庆文化的对外宣传是极其有利的。综上所述,侗族婚庆习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对外宣传该民族婚庆习俗文化能很大程度上扩大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目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同样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使得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趋频繁。生活在中国大西南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侗族人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至今仍保留有较为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孕育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恋爱形式、婚姻礼仪以及婚姻习俗。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侗族婚恋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与侗族婚嫁习俗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寥寥无几。通过分析有关侗族婚嫁文化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大众对于侗族婚庆习俗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较为浅显的层面。在图1有关侗族婚礼参与度的调查中,只有4.76%有参加过侗族婚礼的经历,而95%的人表示从未参加过侗族婚礼,所以能够明显得知绝大部分人对侗族婚嫁文化是缺乏了解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背景下侗族婚嫁事象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以榕江县七十二侗寨上归洪村某一结婚仪式为主要考察对象[J]. 郑首艳. 凯里学院学报. 2015(05)
[2]从江侗族婚嫁绣花鞋的工艺技法及艺术特征[J]. 邓惠文. 包装学报. 2012(02)
[3]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化适应理论研究述评[J]. 王晓江,李珂.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1(00)
[4]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价值及对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启示[J]. 赵建霞. 基础教育研究. 2011(08)
[5]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J]. 杨惠,戴海波.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8)
[6]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黄友义. 中国翻译. 2004(06)
[7]侗族婚嫁习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嬗变[J]. 龙家椿. 怀化师专学报. 1993(01)
[8]贡溪侗族的婚嫁习俗[J]. 龙家春,王其. 怀化师专学报. 1992(01)
本文编号:3271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27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