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东北地区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7-23 15:28
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千百年来历史进程中形成和积累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根本性转型中,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迅速衰微和流失的危机。如何留住其文化根脉,增强文化活力,是当下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
二、东北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多”: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特”:人口较少民族非遗的独特性。
3.“弱”: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脆弱性。
三、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1.场域剥离。
2.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3.“生产性”保护中传承主体被边缘化。
四、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思路
1.充分认识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遗的重要性。
2.因地制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4.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推动跨境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J]. 巴莫曲布嫫,张玲.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3)
[2]文化多样性视野下世界遗产与历史城市的省思[J]. 林志宏. 中国名城. 2010(11)
[3]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和问题[J]. 李鹏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06)
[4]《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J]. 傅谨. 博览群书. 2004(10)
[5]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价值观的认同与冲突[J].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2004(05)
[6]民族地理学的学派及学说[J]. 石川荣吉,佐佐木高明,尹绍亭. 民族译丛. 1986(05)
本文编号:3299553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
二、东北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多”: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特”:人口较少民族非遗的独特性。
3.“弱”: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脆弱性。
三、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1.场域剥离。
2.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3.“生产性”保护中传承主体被边缘化。
四、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思路
1.充分认识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遗的重要性。
2.因地制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4.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推动跨境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J]. 巴莫曲布嫫,张玲.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3)
[2]文化多样性视野下世界遗产与历史城市的省思[J]. 林志宏. 中国名城. 2010(11)
[3]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和问题[J]. 李鹏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06)
[4]《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J]. 傅谨. 博览群书. 2004(10)
[5]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价值观的认同与冲突[J].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2004(05)
[6]民族地理学的学派及学说[J]. 石川荣吉,佐佐木高明,尹绍亭. 民族译丛. 1986(05)
本文编号:3299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29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