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

发布时间:2021-11-05 11:39
  面对数字化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成为其传承与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基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手段,发挥数字传播的优势,制定智能、创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策略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专家深度访谈及受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面临的新挑战作出分析与判断,进而结合数字传播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应对策略。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分布(可查出生日期部分)(2)

数据来源,学校,传播效果,接受度


同时,从沪剧传播效果的调查可以看出,沪剧内容太陈旧、脱离当今生活,不好看,认为太老套均是大众不喜爱沪剧的原因。沪剧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其他非遗项目当前面临的难题,而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受众对非遗的认同与接受。此外,在前期非遗教育传承实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学校对非遗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导向性不够,七成以上的在校学生未曾在学校接触过非遗相关的活动。可见,学校教育对于非遗艺术的冷落导致年轻人缺乏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了解,这也是非遗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失宠”的直接原因,如此加剧了传播受众认知度低、接受度弱、传播受众间代际失衡等问题的严重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洲四国乡村传统手工艺集群化发展策略的比较研究[J]. 唐璐璐.  文化遗产. 2019(03)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讨会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健康发展[J].   中国科技产业. 2017(05)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宋俊华,王明月.  文化遗产. 2015(06)
[4]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 王犹建.  新闻爱好者. 2012(19)
[5]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J]. 胡天状.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03)
[6]从大众传播角度看网络媒体的特点[J]. 孙武.  理论观察. 2008(06)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硕士论文
[1]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龚翔.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7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7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