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12:31
本文将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界定为制瓷工序上游技艺和制瓷辅助工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们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却不为主流社会所熟悉,隐匿在社会的边缘地带,不为人知,生活窘迫,技艺也濒临绝迹。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了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虽然进入了名录内,但是国家政策的帮扶和保护的作用极为有限,技艺传承仍很困难;一类是没有进入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非代表性传承人,仍为社会所忽视,完全处于弱势边缘。“边缘群体”形成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工种与工种之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国家在分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资源上,也将更多地资源投向了权势媒体相对集中的传承人中的“精英群体”。通过对传承人“边缘群体”个案的透视和对相关观点的论证,可以得出,无论从技艺流程的完整传承角度、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保持角度还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群的人文关怀角度,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都需要得到关注与关怀,也是一定需要国家帮扶的,并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自由...
【文章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概念界定
2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的范围
2.1 制瓷工序上游及辅助工具制作传承人
3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的具体案例
3.1 喷釉壶制作者雷细善
3.2 瓷泥加工者“老胡”
3.3 匣钵制作者-朱正贵
3.4 圆器脱胎传承人吴小华
3.5 粉彩颜料配制传承人李有根
4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的成因
4.1 个人因素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1.1 年龄结构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1.2 知识结构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1.3 工种因素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2 社会因素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2.1 竞争体制转型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2.2 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机制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景德镇“非遗”传承人的现状考察及发展建议[J]. 陈航宇. 中国陶瓷工业. 2014(05)
[2]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J]. 田艳. 政法论坛. 2013(04)
[3]明清以来景德镇陶瓷施釉工艺的演变研究[J]. 李其江,张茂林,吴军明,吴隽,郑乃章. 陶瓷学报. 2012(03)
[4]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J]. 周超. 民族艺术. 2009(02)
[5]透过文化本质看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之内在关系[J]. 王东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6]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J]. 方李莉. 民间文化论坛. 2006(05)
[7]《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 苑利.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3)
[8]艰难的突破 无悔的选择——陶瓷企业改革回眸[J]. 陶轩文,明祥,晓德. 景德镇陶瓷. 1998(01)
[9]窑具厂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兼谈我市陶瓷行业改革的有关问题[J]. 涂重阳. 景德镇陶瓷. 1997(02)
[10]论“边缘效应”[J]. 宋伟. 社会科学研究. 1991(06)
本文编号:3544423
【文章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概念界定
2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的范围
2.1 制瓷工序上游及辅助工具制作传承人
3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的具体案例
3.1 喷釉壶制作者雷细善
3.2 瓷泥加工者“老胡”
3.3 匣钵制作者-朱正贵
3.4 圆器脱胎传承人吴小华
3.5 粉彩颜料配制传承人李有根
4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的成因
4.1 个人因素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1.1 年龄结构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1.2 知识结构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1.3 工种因素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2 社会因素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2.1 竞争体制转型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4.2.2 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机制导致一部分人成为边缘群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景德镇“非遗”传承人的现状考察及发展建议[J]. 陈航宇. 中国陶瓷工业. 2014(05)
[2]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J]. 田艳. 政法论坛. 2013(04)
[3]明清以来景德镇陶瓷施釉工艺的演变研究[J]. 李其江,张茂林,吴军明,吴隽,郑乃章. 陶瓷学报. 2012(03)
[4]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J]. 周超. 民族艺术. 2009(02)
[5]透过文化本质看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之内在关系[J]. 王东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6]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J]. 方李莉. 民间文化论坛. 2006(05)
[7]《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 苑利.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3)
[8]艰难的突破 无悔的选择——陶瓷企业改革回眸[J]. 陶轩文,明祥,晓德. 景德镇陶瓷. 1998(01)
[9]窑具厂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兼谈我市陶瓷行业改革的有关问题[J]. 涂重阳. 景德镇陶瓷. 1997(02)
[10]论“边缘效应”[J]. 宋伟. 社会科学研究. 1991(06)
本文编号:3544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4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