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文化强国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文化强国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对策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近4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带来的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功,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历经三十年飞速发展,中国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尽管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虎视眈眈,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企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不间断地通过广播、电影、报刊等媒体和渠道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进行冲击,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相当的消极和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从国家建设全局上说,从发展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建设,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提出进行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大力进行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本文即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关理论,就中国新时期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马克思文化观进行了阐释和解读。第二部分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必要性与迫切性。对我国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认为在新时期里,我国进行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和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三个问题。第四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对策。指出我国在进行文化强国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借鉴和继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第五部分是结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8-16
- (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本阐释8-10
-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概念8-9
-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9-10
- (二)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解读10-16
-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特性10-12
-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价值12-16
- 二、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16-25
- (一) 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取得的成绩16-20
- 1. 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16-18
- 2. 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掘和弘扬18-19
- 3.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19-20
- 4.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
- (二) 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20-22
- 1.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的需要20-21
-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21-22
- 3. 解决文化问题的需要22
- (三) 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性22-25
- 1. 当前国民对建设良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23
- 2.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23-24
- 3. 加强文化建设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24-25
- 三、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面临的问题25-33
- (一)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冲突25-26
- 1. 我国意识形态受到挑战25-26
- 2. 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影响26
- 3. 我国大众文化受到冲击26
- (二) 文化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26-29
- 1.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冲击27-28
- 2. 文化多元化对人生价值观的认知产生影响28
- 3. 文化多元化使人们出现信仰危机28-29
- (三)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29-33
- 1. 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原有发展战略的影响29-30
- 2. 文化产业起步较晚30
- 3.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人才保障体系不完善30-31
- 4. 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31-33
-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对策33-39
- (一) 在多元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33-35
- 1. 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33
- 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文化阵地33-35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5-36
- 1.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深化对该体系的认识35-36
- 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引导36
- 3.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行为准则的养成36
- (三) 借鉴和继承相结合,努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36-39
- 1. 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7
- 2.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努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37-38
- 3. 坚持文化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霞,杨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徐则平;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契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刘彦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殷安阳;;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几个认识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7年03期
5 张华;;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0期
6 ;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7 韦柳霞;赵锋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童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岭南学刊;2010年04期
9 马tR浩;唐玉婷;;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新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单世联;;在批判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逻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2 张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张霞;胥春雷;;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会[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郭孟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刘宁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N];辽宁日报;2006年
3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黄力之;以新文化价值缓解现代性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阎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N];光明日报;2011年
5 中央编译局教授 胡长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12年
6 杨咸海;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N];安徽日报;2003年
7 本报特约评论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N];西藏日报;2000年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课题组;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贾璞琳;以人为出发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N];山西青年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运用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露露;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上官婷;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3 杨学渊;论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延边大学;2016年
5 王薇;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及其难点问题论析[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6年
6 王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石晋嘉;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吴丽娟;列宁的文化遗产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陈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文化强国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龙;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D];渤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44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74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