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29 20:43

  本文关键词:“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非遗” 生产性保护 传承人 核心技艺


【摘要】: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的机械化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现代化生产对传统工艺有明显的冲击,原材料危机开始显现,优秀人才断层严重,政府缺乏具体有效措施,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如此,无论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内在属性,还是其外在所处的生存现状,生产性保护都值得提倡;但是,生产性保护并不等同于产业化,并且需要妥善处理本真性、整体性、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
【关键词】“非遗” 生产性保护 传承人 核心技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1JJD780004)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 国在“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中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以及近年来提出的生 产性保护。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生产性保护迅速 成为“非遗”保护领域的一股潮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进行生产性保护,既可惠民、富民,又能增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敬涛;;生花火笔如何重生——火笔画生产性保护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755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755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b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