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文化继承:从“仪式传播”到“仪式化传播”——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闽南中元普渡”仪式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09 09:34

  本文关键词:文化继承:从“仪式传播”到“仪式化传播”——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闽南中元普渡”仪式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仪式传播 仪式化传播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闽南中元普渡 文化继承


【摘要】:马来西亚移民华人运用"仪式"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以传承民族文化,这是华人社会独特的文化传播策略。本文对研究个案"闽南中元普渡"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旨在探讨从"仪式的传播"到"仪式化传播"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如何将文化仪式嵌入日常生活,以此呈现华人生活的原始面貌。根据对"超度法会"与"平安宴会"这两场仪式的符号分析,研究发现,仪式符号影响了华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而仪式场域满足了华人的民族想象,并从中获得认同与归属。此外,华人对于"仪式传播"的选择具备高度忠诚,其关键在于,社会变迁下仪式传播的"文化继承效应"改变了文化表达形式,更易于代际传承。其中,"礼仪浓缩"与"限制符码"是其简化特征,加之"三方把关人"的控制变量让效应得以催化和放大。这种本土化的文化继承策略,促使华人群体延续了祖先的集体记忆,从中产生了一种民族归属感。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仪式传播 仪式化传播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闽南中元普渡 文化继承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与巴西建交以来人文交流研究(1974—2014)”(项目号:14CGJ017)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课题项目“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在反‘独'促统中的作用研究”(项目号:GQBQ2013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03
【正文快照】: 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形态呈现出中华与本国的双重属性。陈志明教授对此认为,我们应区分马来西亚华人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回顾文献,关于移民背景下,“身份认同”与“华人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然而,马来西亚学者在相关研究上,集中探讨了在社会变迁下,马来西亚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J];东南亚;2003年02期

2 廖小健;跨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J];东南亚研究;1998年01期

3 赵健;;不知何处是他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掠影[J];侨园;1996年04期

4 康海玲;;中华戏曲与马来西亚华人的节日民俗[J];中国戏剧;2008年10期

5 汤锋旺;;抗争与融合:浅析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黄燕华;;论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与文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6期

7 洪丽芬;马华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精神探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2年01期

8 肖炜蘅;从华人文化节看当代马华文化的本土化进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9 廖文辉;;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机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J];民俗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慧弈;;马来西亚华人清明祭祖习俗略论[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爱梅邋光华;传统节日里的根系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徐林邋通讯员 沈卫红;清明假日促成华侨返乡高峰[N];南方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福棠;马来西亚华人传统节日的仪式化传播[D];南京大学;2014年

2 莫光木;马来西亚华人新年习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9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819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