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隐》武士道思想简论
本文选题:《叶隐》 + 山本常朝 ; 参考:《古代文明》2012年03期
【摘要】:《叶隐》所宣扬的武士道与近世山鹿素行等儒学家提倡的"士道"相比,强调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为其特性。近代以后,随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加深,出于战时武士道宣传的需要,《叶隐》这部因宣扬"死的觉悟"而曾在江户时代长期被封禁的奇书,成为战时日本国民教育最重要的教科书,其所宣扬的武士道也成为战时法西斯军人的精神支柱。
[Abstract]:The Bushido advocated by Ye Yin is compared with the "Shi Dao"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m, such as the Shanlu line in modern times,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dominant monarch is not afraid of death and should not have life as its characteristic. After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Japanese fascists' war of aggression and the need to propagate Bushido in wartime, Ye Yin, a wonderful book that had long been banned in the Edo era for preach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As the most important textbook of Japanese national education in wartime, Bushido became the spiritual support of the wartime fascist soldier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日本明治时期武士道论研究”(09BSS009)系列论文
【分类号】:K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秋农;;《东史郎日记》中记录的侵华日军常熟暴行[J];档案与建设;2009年07期
2 孟国祥;关于日本大众对侵略战争应承担的责任问题[J];民国档案;2003年04期
3 朱继光;姜良芹;;试析中国史学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J];民国档案;2008年02期
4 魏宏运;;联合国统帅部笔下的南京大屠杀[J];民国档案;2008年02期
5 李秉奎,冯小丽;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中的日伪宣传活动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是东京审判的编造么?[J];近代史研究;2002年06期
7 方港;林波萍;姚琼;;中国武德与日本武士道比较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朱成山;;涉及南京大屠杀史在日诉讼五案评析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杨夏鸣;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10 杨夏鸣;;南京暴行:日军行为背后的制度安排[J];江海学刊;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春海;日本总体战体制形成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梁志平;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海;论武士道及其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影响[J];琼州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2 杨绍先;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J];世界历史;1999年04期
3 杨绍先;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杨绍先;武士道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金翰钧;;论日本武士道的源流及其演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娄贵书;武士道初探——忠实反映统治者意志的实践道德[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高小岩;;浅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J];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8 李冬君;;武士“论语”:《叶隐闻书》[J];世界知识;2007年13期
9 高海宽;日本应正确吸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训[J];和平与发展;1995年03期
10 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又吉盛清;薛巧巧;;冲绳人的战争—殖民地问题[A];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C];2003年
2 汤重南;;有史为证: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庞杂的精神糟粕[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3 刘学成;;试论日本二战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德育问题[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4 石任华;;二战后日本粉饰侵略历史的行为及根源[A];中国及太平洋抗战与战俘问题研究——中国及太平洋抗战与战俘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薛巧巧;;教育在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地统治中的几个重要作用[A];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C];2003年
6 张义素;;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对国民思想的影响和毒害[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7 王俊彦;;论美国对审判日本战犯的功过及影响[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胡澎;;日本侵略战争期间的军国主义妇女团体[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9 卞修跃;;历史教科书问题: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10 何理;;20世纪30年代日本右翼运动剖析[A];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辑 田小兵 组版 刘有强 校对 宁燕;军国主义 万恶之源[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2 刘慧敏 程峥;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N];北京日报;2005年
3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 朱理峰;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N];四平日报;2005年
4 特约记者 韩毓海;从“明治维新”到“昭和维新”重看日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熙照;历史反省贵在坦率真诚[N];吉林日报;2003年
6 徐焰;东京审判:公正中的缺憾[N];检察日报;2005年
7 刘辉;东京审判[N];协商新报;2005年
8 记者 田垣;以史为鉴 开创亚洲人民美好明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 步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亚洲人民共同的节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步平;东京审判的正义性不容挑战[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本桥京子;武家社会与日本养神之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武向平;日本对德政策研究(1936-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姚春海;日本总体战体制形成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田野;战后日本赔偿外交研究(1945-1977)[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忠;论武士道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辉;二战时期日军自戕现象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博;日本“切腹”风俗背后的历史因素[D];南开大学;2009年
4 陈Z^;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及其文化渊源[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中美;日本国家主义析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7 金美星;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根源与实质[D];延边大学;2006年
8 曾文华;江户时代的日本忠孝思想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9 刘孝萌;福泽谕吉的近代日本扩张思想[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田红;试论日本武士阶级的主从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1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1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