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华帝国论在东亚的意义:探索批判性的中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9 16:27
【摘要】:中国在世界史上有着史无前例的地理、人口规模和多样性,同时也初步完成了向国民国家的转型。因此,全球对中国的历史独立性及连续性表现出了极大关心,"帝国"便成了说明中国的重要概念。帝国的特点是宽容与膨胀。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内外提出的将中国视为帝国的话语:朝贡体制论、文明国家论、天下观。笔者认为这些"作为帝国的中国"话语的共同点是,无法用西方的国民国家等概念来说明中国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另一个共同点是,虽然都强调与过去遗产的连续性,但并不一定与历史实际相符。这些话语的核心是重思中国,重构中国,因此,可以说是"作为计划的帝国"。为了既充分发挥帝国话语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笔者特别强调了"周边视角",将朝鲜半岛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提出的"复合国家论"与帝国话语进行了比较。
[Abstract]:China has unprecedented geography, population and diversity in world history. Therefore, the world has shown great concern for the historical independence and continuity of China, and "Empi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pt to explain China. The empire was characterized by tolerance and expans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ourse of treating China as an empire in and outside China: tributary system theory, civilized state theory and view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these "China as an Empire" discourse is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explain China'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by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tate" in the West. Another common denominator is that, while both emphasize continuity with the legacy of the past, it is not necessarily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ality. The core of these words is to think about China, reconstruct China, so, can be said to be "as a planned empir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mperial discourse and overcome its shortcomings, the author 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peripheral perspective" and compares the "composite state theory" proposed by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reunification with the imperial discourse.
【作者单位】: 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
【基金】:2008年韩国政府(教育科学技术部)财源韩国研究财团奖助之研究(NRF-2008-361-A00003)
【分类号】:D731;K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民旺;;沃马克的结构性错误知觉理论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2 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J];开放时代;2009年03期

3 杨念群;;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布兰德利·沃马克;温卫杰;万鹏;;非对称性与中国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01期

2 张欣;;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与晚清今文经学的新契机[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3 韩秀义;;中国宪法研究问题域的区分与解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朱奇莹;;论中国的冲绳文学研究——以冲绳音乐文学研究为中心[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年05期

5 杨汤琛;;晚清的词与物:晚清域外游记中的命名嬗变考察[J];北方论丛;2015年05期

6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7 韩东育;;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J];历史研究;2009年04期

8 吴晓番;;章太炎正名思想发微[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9 徐一超;;科学公理、感性经验与知识层理化——“科玄论战”中的美学问题[J];美育学刊;2014年05期

10 孙尧天;;章太炎的荀学研究与近代法家的复兴——从晚清“孟、荀之争”说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崔志海;;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3 葛大伟;;精神谱系与价值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内在逻辑[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民族影像与现代化加冕礼[D];复旦大学;2010年

2 景晓强;身份危机、面子与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10年

3 杨邦勇;亚洲视域下的琉球兴亡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汝仕;决策的体系:策略选择的期界优化与国际制裁有效性[D];外交学院;2013年

5 王略;论民国初年国家制度建构中的民族因素[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戴克良;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毅;琉球法律地位之国际法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8 陈彩林;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叶波;课程改革作为话语实践[D];西南大学;2014年

10 杨澄宇;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庞文;非主导国对外政策的依附性与自主性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仇叶昕;探微基层法律运作权力背景[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李庆橹;错误知觉角度评析近十年中日关系[D];外交学院;2012年

4 黄锐杰;“土地”与革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苑苑;清朝皇室与三藩之乱[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选杰;“利维坦”的重生[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7 唐朗诗;学术共同体中的政治世界[D];复旦大学;2012年

8 周昀;非对称双边同盟中的非主导国调整同盟内部关系的动因探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郭思齐;太虚对中国现代思想进程的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念群;;我看“大一统”历史观[J];读书;2009年04期

2 但兴悟;;从马嘎尔尼使华看国际体系之争[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3 布兰德利·沃麦克,李巍;美国实力的现实与局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4 程亚文;;欧亚知识传统中“中国文明复兴”的不同面相——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反驳[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5 何炳棣,张勉励;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之“再观清代”(上)[J];清史研究;2000年01期

6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积讯;;“中华帝国”视角下的法律及其历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成雪峰;;文明的悖论——中华帝国兴衰的哲学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解读中华帝国晚期的阅读史[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6期

4 李硕;;评苏成捷《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01期

5 徐一丹;;帝国晚期的城市与现代城市社会管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读书报告[J];青年文学家;2012年20期

6 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7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J];新东方;2004年05期

8 张远山;;为毕来德中国观作证[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9 阎泽;“中华帝国晚期近代化”语境下的天津早期城市化属性分析[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04期

10 艾尔曼;谢海涛;;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文宪;;论西周国家性质——中国早期的部族国家[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2 裴宜理;蒋弋为;;宗教在叛乱者相互关系中的作用[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王元崇;天朝与远人:中华帝国图景下的中国与朝鲜[N];东方早报;2014年

2 郭盖;权上春秋[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郭盖;“权”上春秋[N];检察日报;2003年

4 徐爱国;孟德斯鸠论中国法传统[N];法制日报;2009年

5 王郡;讼师:无赖还是斗士[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乐涛;中华帝国早期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的张力建构[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92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92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