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创伤后压力反应调查
本文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创伤后压力反应调查
【摘要】:目的考察青川地震4 a后灾区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征及变化,为开展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对青川地区8所中小学的1 3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灾区学生仍存在着在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发生率为32.9%);回避因子、高唤醒因子和侵袭因子得分两两之间有统计学意义(r23=0.653,r24=0.779,r34=0.731,P0.01);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和学段对高唤醒因子和回避因子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M男-高唤醒=12.978,M女-高唤醒=14.353,P0.01;M男-回避=8.186,M女-回避=9.996,P0.01);学段对IES-R各维度得分的主效应显著,回避、高唤醒和侵袭因子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Wilks'λ=0.871,F(6,2440)=29.023,P0.01]。结论地震4 a后灾区学生的PTSD症状有一定性别和学段差异,但总体而言其症状程度较震后6个月内的测量结果有所缓解。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创伤和损伤 压力 学生
【基金】: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ZR0139)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CXSL-0100104)
【分类号】:B845.67
【正文快照】: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遭遇异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并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障碍[1-2]。症状主要有持续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地对与创伤有关刺激的回避或麻木,常伴有神经兴奋,对细小的事情和灾难相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沈世琴;吴娅利;张敏;;汶川地震伤员灾后心理障碍调查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0年03期
2 游永恒;张皓;刘晓;;四川地震灾后阿坝州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研究报告[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郭明;喻芳;钞雪林;袁也丰;胡国良;毛向群;黄国明;万爱兰;陈建云;李梦倩;黄佳;;江西省洪涝灾害后1149名受灾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07期
4 聂衍刚;甘秀英;周虹;;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年06期
5 范方;耿富磊;张岚;朱清;;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11年12期
6 赵丞智,汪向东,常连玺,金英爱,田飞,谭淑新,王煜,阎克乐;事件影响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0期
7 黄国平;张亚林;向慧;周云飞;;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在女性犯人中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1期
8 师典红;程文红;刘文敬;;中国儿童青少年灾难后心理问题与相关因素研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美;李晓庆;杨晓清;江世勇;;四川灾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研[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周艳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年05期
3 张新安;朱宵鹤;石玉秀;;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神经内分泌基础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年04期
4 叶迁乐;马红;;ICU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22期
5 白学军;刘旭;李馨;郝嘉佳;沈德立;;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6 刘斌志;;论家庭社会工作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运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张志华;;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他律剥夺式德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8 水远璇;;南京市属本科院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调查[J];高教论坛;2015年08期
9 程云;费莹莹;李铮;陈妮;;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年22期
10 朱性霞;马建东;朱金富;;大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9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张丽;矿难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脑结构和脑功能的研究及随访[D];中南大学;2011年
3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张信勇;写作疗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6 贾兆宝;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刘晓璐;公民正义品质培养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8 隗yN;白癜风患者应激障碍调查及应激障碍调节药物对黑素细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9 金鑫;当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时超;我国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陈倩倩;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D];山东大学;2011年
3 郭佳琪;地震两年后灾区中小学教师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文蔚;精神创伤影响评定问卷[D];汕头大学;2007年
5 廖喜明;儿童青少年创伤事件问卷和创伤后症状量表的评价[D];暨南大学;2007年
6 朱丞;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海马体积及代谢物水平的在体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7 甘秀英;青少年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D];广州大学;2009年
8 王彦朴;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个体心理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廖萍;洪灾对受灾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常征飞;雨雪冰冻极端气候对受灾居民心理健康影响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忠,谭红专,周价,李硕颀,杨土保,孙振球,王洁如,汤学民,向林保,张修民,何华先,李麟琳,汤森林;洪灾后创伤性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2期
2 倪晓慧,王家同,谭庆荣;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张理义;宋梓祥;李光耀;涂德华;陶凤燕;张广亚;陈春霞;;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分析及其干预性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年02期
4 范方;柳武妹;;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颜志伟;;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6 司徒明镜;张毅;邹可;高欣;方慧;景璐石;王丹;陈婷;邱昌建;孙学礼;张伟;黄颐;;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4期
7 贾福军,杨德森,王学义,张本,徐广明;唐山地震孤儿21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8 邱育平;张业祥;王艳琴;肖黄宜;孙玲;魏波;;江西省万载县芳林小学爆炸案幸存小学生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9 张理义;宋梓祥;李光耀;楚彩云;陈春霞;姚高峰;;亲人罹难对震后青少年心身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吴兴曲,王倩云,杨来启,胡淑芳,邓自和,王惠利,王晓峰,李拴德,马文涛,刘光雄;312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桂清;;对灾区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一点看法[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11期
2 陈正权;肖旭;;灾区学生心理调节系统的文化要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S1期
3 ;“绿色通道”呵护灾区学生来皖入学 将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教育;2008年06期
4 时勘;梁川;陈阅;李昂;;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调控[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赖长春;;灾区学生心理服务任重道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09期
6 霍丽君;;用爱心为灾区学生撑起未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年10期
7 田静;肖亚玲;;运用体育手段促进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康复[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0期
8 张姝s,
本文编号:1029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2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