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预期情绪、时间感知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3:19

  本文关键词:预期情绪、时间感知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预期情绪 时间感知 跨期选择 延迟折扣


【摘要】:跨期选择是指人们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的心理过程。跨期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时间、测量情境、应激状态、情绪、智力等等,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跨期选择时,不同预期情绪与时间感知高低对延迟折扣任务的影响。研究对不同时间间隔中个体权衡选择损益结果的特征进行探讨,且研究从预期情绪与时间感知两个角度进行,对于延迟折扣发生机制的研究具有实证意义,对于决策领域相关研究也是一种丰富与拓展。另外,还以时间感知高低不同者为对象,研究其跨期决策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这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实践,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以大学生作为被试,让被试完成了两项实验研究。其中研究一使用经典的跨期选择任务范式,探讨预期情绪与时间感知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实验二采用选择滴定程序完成跨期选择任务,试图通过不同的实验范式重复验证实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预期情绪对延迟折扣任务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2)时间感知对延迟折扣任务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3)在不同预期情绪状态下,时间感知低者其延迟折扣率低于时间感知高者。通过对研究的讨论和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预期情绪会影响个体对延迟奖赏的选择;(2)时间距离会影响个体对成本的估计,进而影响延迟奖赏的选择;(3)不同预期情绪状态下,个体时间感知的高低会影响延迟折扣率。
【关键词】:预期情绪 时间感知 跨期选择 延迟折扣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文献综述11-35
  • 1.1 预期情绪11-17
  • 1.1.1 预期情绪的概念发展11-12
  • 1.1.2 预期情绪的形成12-14
  • 1.1.3 预期情绪的影响作用14-15
  • 1.1.4 预期情绪的研究方法15-17
  • 1.2 时间感知17-20
  • 1.2.1 时间感知的概念17
  • 1.2.2 时间感知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模型17-18
  • 1.2.3 时间感知的实证研究18-20
  • 1.3 跨期选择20-28
  • 1.3.1 跨期选择的研究现状20-21
  • 1.3.2 跨期选择的时间折扣现象21-24
  • 1.3.3 跨期选择的实验范式24-25
  • 1.3.4 跨期选择的影响因素25-28
  • 1.4 预期情绪与跨期选择的关系28-30
  • 1.5 时间感知与跨期选择的关系30-31
  • 1.6 情绪与时间感知的关系31-35
  • 1.6.1 情绪与时间感知的研究31-33
  • 1.6.2 情绪影响时间感知的机制33-35
  • 2 问题提出35-39
  • 2.1 前人研究的不足与问题的提出35-36
  • 2.2 研究目的及假设36
  • 2.3 研究意义36-39
  • 2.3.1 理论意义36-37
  • 2.3.2 实践意义37-39
  • 3 实验一39-46
  • 3.1 实验目的及假设39
  • 3.1.1 实验目的39
  • 3.1.2 实验假设39
  • 3.2 实验方法39-41
  • 3.2.1 实验设计39-40
  • 3.2.2 实验对象40
  • 3.2.3 实验材料40-41
  • 3.3 实验程序41-42
  • 3.3.1 实验步骤41
  • 3.3.2 实验程序41-42
  • 3.4 实验结果与解释42-46
  • 3.4.1 各实验条件下被试选择金额的均值42-43
  • 3.4.2 因变量方差齐性检验43
  • 3.4.3 处理效应方差分析43-44
  • 3.4.4 时间感知的成对比较44
  • 3.4.5 预期情绪三水平间的多重比较44-46
  • 4 实验二46-51
  •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46
  • 4.1.1 实验目的46
  • 4.1.2 实验假设46
  • 4.2 实验方法46-48
  • 4.2.1 实验设计46
  • 4.2.2 实验对象46-47
  • 4.2.3 实验材料47-48
  • 4.3 实验程序48
  • 4.3.1 实验步骤48
  • 4.3.2 实验程序48
  • 4.4 实验结果与解释48-51
  • 4.4.1 各实验条件下被试选择金额的均值48-49
  • 4.4.2 因变量方差齐性检验49
  • 4.4.3 处理效应方差分析49-50
  • 4.4.4 时间感知的成对比较50
  • 4.4.5 预期情绪三水平间的多重比较50-51
  • 5 讨论51-56
  • 5.1 关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51-52
  • 5.2 预期情绪对延迟折扣任务的影响52-53
  • 5.3 时间感知对延迟折扣任务的影响53-54
  • 5.4 预期情绪、时间感知对延迟折扣任务的影响54-56
  • 6 结论56-57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雷勇;赵伟华勇;冯廷勇;;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2012年01期

2 何贵兵;陈海贤;林静;;跨期选择中的反常现象及其心理机制[J];应用心理学;2009年04期

3 吴燕;周晓林;罗跃嘉;;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1期

4 陈海贤;何贵兵;;识解水平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年04期

5 彭娟;冯廷勇;;成瘾人群跨期选择的神经机制及干预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6 辛媛媛;张笑;邓垠;冯廷勇;;风险对两类跨期选择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4年04期

7 陈海贤;何贵兵;;跨期选择中偏好反转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8 陈海贤;何贵兵;;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4年05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索涛;李红;;时间感知差异对跨期选择倾向的影响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王有忠;陈昱;张卫;;不同先验时间信念和时间经验对吸烟个体跨期选择的动态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梁竹苑;周蕾;苏寅;王晓田;李纾;;跨期选择中的金钱获取-金钱处置悖论[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汪媛;何贵兵;;空间距离对跨期选择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陶安琪;冯廷勇;;时间洞察力对跨期选择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晏祥辉;何贵兵;;自我控制对跨期选择的影响——自我控制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彭娟;冯廷勇;;成瘾人群的跨期选择障碍:冲动贴现及神经机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周冰心;何贵兵;陈嘉欣;;跨期选择中的时间填充物效应[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 孙彦;不同描述可能改变选择[N];光明日报;2010年

2 李纾 唐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虚假感知引发偏好反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海贤;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2 索涛;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逸群;调控方式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郝盼盼;考虑跨期选择的游乐园游客决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彭娟;特质性焦虑影响跨期选择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刘松;延迟选择与人格特质对跨期选择偏好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何颖操;网络成瘾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包文莉;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从获益情境到损失情境[D];西南大学;2016年

7 叶秋伶;权力和希望对跨期选择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吴冶嘉;预期情绪、时间感知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悦盈;解释水平对得失框架下跨期选择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萌;损失情境下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3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83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