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7-10-30 23:08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科学创造力 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摘要】:系统梳理了20年来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包括概念与结构、测量与发展、影响因素和机制、培养思路与模式等,分析了科学创造力研究的趋势,提出了若干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加强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科学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科学创造力的基因组学研究,基于情境和内容的科学创造力研究,教学活动或项目促进科学创造力发展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以及基于聚合科技的科学创造力培养。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青少年 科学创造力 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094,31470977)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IM03020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A190007)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科学创造力的概念与结构1.1科学创造力的概念在心理学中,由于研究者研究重点不同,理论依据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判断标准不同,对创造力的定义也不相同,有关创造力的定义多达数百种。纵观众多的创造力定义,多数心理学家同意两种观点(胡卫平,2003)。第一,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或多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白学军;巩彦斌;胡卫平;韩琴;姚海娟;;不同科学创造力个体干扰抑制机制的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2期

5 胡卫平;;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2期

6 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7 衣新发;王小娟;胡卫平;;创造力基因组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3期

8 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10期

9 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4期

10 胡卫平;韩琴;;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向军;组织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王宇中;朱莉娟;;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验的编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陈英和;张淳俊;;基于跨学科概念图的跨学科知识整合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张绍芳;;论初中地理教育中的激励手段[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6 王玉;;物理实验教学的对比研究[J];才智;2012年06期

7 李福华;;中国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述评[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赵取花;;影响乡村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12期

9 苏莉;创新教育研究若干对策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10 艾树;汤超颖;;情绪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扬;;高考实行综合考试改革的思考[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2 郑思晨;沈人骅;;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研究[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3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Philip Adey;;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玉霞;任务特点、认知风格对情绪与创造表现关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金亭;基于CAT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技术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友谊;创造教育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小洋;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及与自我提问、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立君;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聂品;创意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太极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杨健;建筑学理论形成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萍;概念图之物理教学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燕;动机调节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祥薇;异质性、组织支持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臧玲玲;美国“未来问题解决计划”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代天恩;科学问题发现中的原型启发效应[D];西南大学;2011年

7 朱丹;科学发明原型启发中共同文字与突出原理的作用机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毛仁兴;概念图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培先;高中生物教材中渗透其它知识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云玲;小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张丽华;白学军;张秀红;;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大学生特性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4 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5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6 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7 林崇德;;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30年[J];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8 孔健,王玉平,王华敬,尚红艳,庄鼎;刺激穴位对“对错”判断正确率和反应时影响的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1998年03期

9 胡卫平;;“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08年11期

10 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龚平原;多巴胺、5-羟色胺和谷氨酸递质系统相关基因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思嘉;创造性思维与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Philip Adey;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2 胡卫平,Philip Adey,申继亮,林崇德;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比较(英文)[J];心理学报;2004年06期

3 胡卫平,李吉庆,吉安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若干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马万宾;;科学审美与科学创造力的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5 白学军;巩彦斌;胡卫平;韩琴;姚海娟;;不同科学创造力个体干扰抑制机制的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2期

6 胡卫平;张淳俊;;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7年04期

7 赵玉晶;;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心理学审视及其教育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千秋;胡卫平;王彦朴;;学校环境对创造性人格、高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星星;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动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士传;人际信任感、性别构成对中学生团体科学创造力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玉倩;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创意自我效能对科学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琨;初中生思维风格、创造力态度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9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19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