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的追踪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的追踪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及随干预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为采取干预措施缓解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采用准实验设计和多元方差分析,对从徐州市三中初二年级4个班级中选取的49名中学生在4个测量时段共16周的心理应激水平变化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对照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35),而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9,2.85,4.83,P值均0.05)。实验前,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37);实验干预8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P=0.031);实验干预16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P=0.000);实验结束3个月,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00)。不同干预时段和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不仅主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时段=6.74,P=0.000;F方式=5.18,P=0.000),还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F时段×方式=8.75,P=0.000)。结论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均能起到缓解作用,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作者单位】: 空军勤务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
【基金】: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面上项目(KC14SM091) 空军勤务学院青年基金项目(KY2014F005A)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运动干预能够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应激水平,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同,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对被试间所有变量的交互作用缺乏深入分析,因而不能全面揭示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随干预时间变化的趋势[1-2]。纵向研究设计不仅能够全面分析被试间所有变量的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红卒;;高职院校体质指数异常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干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高军;孙建华;肖坤鹏;;体育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袁贵勇;张美玲;;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利红;隗玲;;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4年05期
2 陈开梅;董磊;王建军;;体育大学生心理应激、抑郁、心理一致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3 彭艾莉;黄宜娥;申新田;杨小仙;;大专护生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1年22期
4 田慧丽;汪子青;;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网络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省体教专业大学生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5 杨渝疆;;体育锻炼中不同强度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年06期
6 刘婷婷;任丽英;杨莹;;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年05期
7 晏妮;孙珂;黄聚云;;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森来;网球运动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朱传文;大学生压力、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子良,李汶凯;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年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陈冬平,李培静;高校女大学生肥胖度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3 王利森;祁国鹰;李丰荣;;运动因素影响大学生BMI指数的统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4 ;当少年陷入网络——2005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J];数据;2005年12期
5 张海灵;;体育运动处方对青少年网瘾干预的实证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年17期
7 陈作松,陈红;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蔡忠建;袁建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权系数及关联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李林;运动愉快感与锻炼的心理效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姚武;姚兴;;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J];体育科研;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金声;关于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哲学思考——谈谈中学生的世界观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潘勇平,王丽华,向景忆,康秀珍;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0年01期
3 陈淑清;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年06期
4 马兰;浅谈中学生心理理教育[J];教书育人;2005年03期
5 张家平;;品牌与中学生心理[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6期
6 姜九莲;戴林田;;朝阳市城乡女中学生心理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2期
7 肖汉仕;;中学生心理互助资源的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2期
8 陈天保;;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J];才智;2008年18期
9 范红星;;浅论高中学生心理需求及调适[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2期
10 于世斌;;《中学生心理学》[J];人民教育;198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细诊;夏开发;;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牛宏海;;浅议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心理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胡洪进;胡芳珍;;永康市中学生心理知识知晓率的现状调查[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桂英;陈丹萍;王立新;;合作学习对中学生心理因素促进效应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王友平;胡书孝;何瑞嫦;倪晓莉;张育莲;龚惠馨;陈佩璋;;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6 秦素;;中等职业教育“2+1”模式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与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周纪中;张宏雷;;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史爱忠;王春花;;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9 王芸;;网络对中学生心理构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郝春东;陈会昌;;当前中学生对师生间直呼姓名做法的访谈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2 郑杨;心理医师谈中学生心理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实习生 王俊蓓;八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宁夏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韩玮玮 组稿;中学生心理透视[N];柴达木报;2010年
5 章婧 本报记者 俞莹;把握中学生心理教师进课堂培训[N];贵阳日报;2005年
6 吴文彪 通讯员 姚巨才;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16%到19%[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呈e,
本文编号:1163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6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