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中移动电话的使用:基于自我调整行为的研究视角
本文关键词:驾驶中移动电话的使用:基于自我调整行为的研究视角 出处:《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因使用移动电话而导致的"驾驶分心"已成为一种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驾驶者总体上能意识到其危害,但在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的现象很普遍。以往研究不能全面地对这一矛盾予以解释,长期以来更是忽略了对"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进行研究,而这一问题能够直接解释驾驶中的移动电话使用行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与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1)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一般规律(类型、频率和危险感知等),驾驶者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理解是诱发自我调整行为的基础;(2)驾驶情境下移动电话使用中可能触发的自我调整行为,该部分将主要分析自我调整行为的类型及相关属性;(3)如何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和自我调整行为进行预测。总体上,基于对补偿式安全信念进行理解和度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及与其有关的自我调整行为展开研究,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驾驶分心行为。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7110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WF-14-JGXY-011)资助
【分类号】:B848.4
【正文快照】: 1引言2010年5月,联合国总部发起了一个公益行动以应对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增多并引发致命交通事故的分心驾驶(Distracted Driving)或驾驶分心(Driver Distractions)问题,除高速驾驶、酒驾、不系安全带等危险行为之外,因使用移动电话而导致的驾驶分心已成为一种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冉;;“正常”或者聪明——你选择什么——读《别做正常的傻瓜》[J];大众心理学;2005年02期
2 张军伟;徐富明;孙彦;刘腾飞;蒋多;;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3 饶俪琳;梁竹苑;李纾;;行为决策中的后悔[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4 张军伟;徐富明;刘腾飞;陈雪玲;蒋多;;行为决策中作为价值的时间:基于与金钱的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5 李宏利;李晓佳;;预测心理行为活动的新变量——T水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张军伟;徐富明;刘腾飞;蒋多;文桂婵;;行为决策中损失规避的影响因素及行为表现[J];心理研究;2011年03期
7 陈庭强;王冀宁;;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证券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形成机理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8 任颉;许百华;;Henry Sauerman的职业选择模型及其现实意义[J];人类工效学;2007年01期
9 李伟民;;旁观者认知对其利他决策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年Z2期
10 李伟民;;旁观者认知对其利他决策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穆岩;苏彦捷;;学龄前儿童在信任游戏中的行为决策与学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铭禄;陈安;;“城市公众恐慌”的度量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朱书瑞;冯铁成;;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公众心理与决策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罗增让;;不同群体灾害感知的初步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倪懿;周楚;;加工时间与推理能力对行为决策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罗禹;黄好;李红;;不同类型罪犯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的决策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魏勇刚;;心理帐户研究评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于涛;许百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行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吴红霞;汪玲;;解释水平理论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宝沛;张雷;寇_g;;情绪的进化功能视角:移情感受对社会两难中合作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孙彦 殷晓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幸福心理魔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嘉梅;时间贴现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崔茜;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新指标初探[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莹;保护性价值观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义务取向还是结果取向[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姚晶;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其对行为陷阱进入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3 徐莹睿;影响代理人承诺升级行为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子鉴;3~5岁儿童情感决策行为中的主观价值评定活动[D];西南大学;2007年
5 赵方强;不作为惰性效应的心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江萍;风险情境下个体信任决策和回报行为若干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凯;独裁者游戏中合作行为背后社会性动机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赵子真;两难合作中信任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贺春梅;自我设限对印象管理效用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10 龙艳;反事实思维与行为意向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2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