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来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来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证据 出处:《心理科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疾病 内隐污名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效应
【摘要】:以6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三个独立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及其内隐效应。结果发现:(1)在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及其三者合并的4个SC-IATs中,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2)总的SC-IAT和三个独立SC-IAT的内隐效应显著;(3)65.27%的被试的内隐效应值大于0,表现出对心理疾病患者负面的内隐态度;(4)研究采用的心理疾病内隐污名SC-IA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研究表明,被试倾向于将心理疾病与消极词联结在一起,心理疾病污名的内隐效应显著;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包括自动化的负面认知、消极情感反应和歧视倾向。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U1209480)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211工程项目(NSKD11001)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委托项目(2010CQZDW07)的资助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1前言心理疾病污名(mental illness stigma)是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负面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歧视倾向(王晓刚,尹天子,黄希庭,2012;Wang,Huang,Jackson,Chen,2012)。世界卫生组织(2001)指出“对心理和行为疾病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是社会施与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温芳芳;佐斌;;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2 王晓刚;尹天子;黄希庭;;心理疾病内隐污名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3 岳童;王晓刚;黄希庭;;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心理康复的一个高危因子[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欣;杨钢;汪凤炎;;心理疾病污名的结构:基于IAT的测量[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何瑜;唐师容;;关于Go/No-go联想测验的概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1期
3 赵晓航;;健康与污名——一项关于高校学生针对艾滋病患者态度的定量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4 吴林隐;王斌;;中国足球互联网污名化现象研究——对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5 刘邦惠;纪玲玲;;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双重态度模型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侯舒艨;周蔚;郭小迪;周仁来;;内隐联结测验下单纯呈现效应与积极情感的产生[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7 任娜;佐斌;;测量内隐态度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8 晋争;;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9 李西营;王晓丽;赵玉焕;徐青林;;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10 佐斌;张陆;叶娜;;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蓉;回族婚姻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新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敬业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兰继军;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丽娴;妒忌的内隐特性: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伟宇;士兵内隐集体自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翁世华;快餐文化对内隐态度及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伯建;吸毒者复吸影响因素及内隐认知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耿颖;内隐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培芳;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内隐态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4 陈建勇;海洛因戒除者用药期待的自动化加工特性[D];宁波大学;2009年
5 王晓菲;不同类型拖延群体的刻板印象及其激活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徐曼;基于东北人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灿;大学生职业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秀芬;亲子双方对儿童权利的认同差异及其与亲子冲突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俊清;纵横汉字输入法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凤凰;大学生对创造主体及创造能力可培养性态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佐斌;刘fE;;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4期
3 梁宁建,吴明证,高旭成;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4 高旭辰,吴明证,梁宁建;IAT效应在不同目标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5 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6 李强;高文s,
本文编号:1327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2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