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云南省多个地区1 22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4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男生和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10,138.23,P值均0.01);男性化气质量表、女性化气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8.53)、交谈行为(F=6.93)、交际交友(F=4.97)、待人接物(F=5.42)、异性困扰(F=8.53)等4个分量表上,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中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双性化个体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更好,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困扰最突出。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ro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ethods the BAM gender role scale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122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ultiple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androgyny and undifferentiated 4 gender role type distributi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ys and girls (2 x = 141.10138.23, P value was 0.01); masculine Temperament Scale, feminine Temperament Scale sco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P < 0.05);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F=8.53), (F=6.93),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o friends (F=4.97), (F=5.42), specific by the way of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F=8.53) and other 4 subscales, different types of gender roles of students betwee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values were 0.01). Conclusion bisexual individuals have bet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n other sex role types, and the undifferentiated typ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most prominent.
【作者单位】: 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DBA110187)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1]。个体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BEM(1974)[2]提出的性别角色倾向的二纬度四分法,即个体身上会同时存在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杨炯;胡怀林;俞乐笑;;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3 王丽;;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交往关系探析[J];校园心理;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汪健音;医院药事工作的职责与素质要求[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3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朱嘉蔚;;角色转变中民工心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6 高崇;王德海;;新时期农村社区的非正式群体探讨——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7 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胡靖;;交往实践中的有机班级模型与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业平;刘涛;;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J];安徽医学;2011年11期
10 唐启寿;;医科大学生人际冲突归因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玲;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柳琳琳;电信业服务创新对顾客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发军;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现状及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俊;企业员工态度培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尤小红;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向楠;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主导下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石瑜婷;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杨玲,王雄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4 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1期
5 杨炯;胡怀林;俞乐笑;;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6 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7 蔡华俭;黄玄凤;宋海荣;;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J];心理学报;2008年04期
8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4期
9 石艳玲;;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小平;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逊;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秋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李宝峰,郑晶晶;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3 杨青;从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J];社会;2004年01期
4 缪周芬;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5 钟建安;叶耀荣;楼R,
本文编号:1343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4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