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后靠移民儿童的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
本文选题:移民 切入点:儿童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07期
【摘要】:目的从儿童和监护人的视角考察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儿童的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情况。方法在重庆市后靠移民最为集中的万州和忠县5所中小学采用方便取样对21对移民儿童及其监护人,分别进行半结构个体访谈,儿童在访谈后填写《儿童抑郁量表》。结果 52.4%的儿童并未知觉移民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明显影响,而47.6%的监护人报告消极影响。对比有严重抑郁和无抑郁症状的儿童和监护人的访谈发现,更消极的移民体验、经济条件欠佳、家庭内应激源多、高学业压力的青少年表现出更严重的抑郁症状,而社会支持和学业成就则是消除抑郁重要的保护因素。结论后靠移民经历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和其心理适应是其面临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
[Abstract]:On the situation of immigrant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immigrant children to stud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ardians and children. Methods in Chongqing City, migrants were most concentrated in Wanzhou and 5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Zhongxian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21 pairs of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eir guardians, were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children fill in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table. Results 52.4% of the children and immigrants bring obvious influence to the unknown sense of himself and his family in the interview, while the Guardian reports 47.6% negative effects. Compared with severe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guardians of the interview is more negative immigration experience,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family stress source, high school the pressure of adolescents showed more severe depressive symptoms, social suppor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factor to eliminate depression. Conclusion the migrants experience on children's impact Sound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re the result of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he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that they fac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杨辉;胡华;蒙华庆;傅一笑;罗庆华;杜莲;邱海棠;贾璐;周丽;;三峡库区就地后靠移民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研究[J];重庆医学;2009年07期
3 黄炳花;汪洋;王宏;乔晓东;刘琴;;三峡库区外迁至上海市移民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4期
4 吴艳茹;肖泽萍;杜亚松;程文红;范娟;刘漪;唐慧琴;;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及应激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5期
5 吴艳茹;肖泽萍;;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相关的病因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5期
6 简华;;国外移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5期
7 石晓磊;胡荣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0期
8 陈海燕;姚树桥;侯婵娟;明庆森;;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9 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6期
10 张勤;郑立谦;周晓琴;穆菁菁;;青少年抑郁症家庭环境和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辉;胡华;蒙华庆;傅一笑;罗庆华;杜莲;邱海棠;贾璐;周丽;;三峡库区就地后靠移民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研究[J];重庆医学;2009年07期
2 陈美英;曹素贞;陈玉妹;;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J];重庆医学;2009年07期
3 孙萍;杨建平;;大学生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1年09期
4 王艳军;何秉燕;方丽辉;李慧娟;;湖北仙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12期
5 黄炳花;汪洋;王宏;乔晓东;刘琴;;三峡库区外迁至上海市移民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4期
6 刘琴;汪洋;王宏;张专;;三峡库区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8期
7 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8 刘磊;符明弘;范志英;;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陈曦;钟华;;压力、负面情绪与中国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5期
10 穆桂斌;沈翔鹰;;农民工生存质量、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调研世界;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利刚;罗静;高文斌;;儿童抑郁量表在中国农村儿童中的应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王丁;张芳芳;高文斌;;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4 金冬;邹晓苇;韶红;;深圳市某工业区外来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严登才;;水电工程移民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专刊——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C];2014年
6 孙莹;陈明春;孙业桓;曹庆庆;顾超美;韩腾伟;王铁柱;;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儿童伤害倾性影响因素研究[A];安徽省2011年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邓芳;儿童特发性性早熟环境危险因素及其身心发育分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白蓉;回族婚姻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琴;三峡水库移民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马静;长沙市中学生抑郁伴/不伴焦虑的调查及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特定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孙莹;中国儿童青春发动时相评定标准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8 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9 孙莹;中国儿童青春发动时相评定标准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杨\,
本文编号:1656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5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