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动度的劝服效果:一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路径
本文选题:信息生动度 切入点:想象力 出处:《新闻大学》2015年04期
【摘要】:本文借助认知心理学中的生动度假设(Vividness Hypothesis)和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详细探究受众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动因。作者以HPV疫苗广告为个案,中西方论文中对有关概念的阐释为指引,中国南方城市的大学生为样本做了一项控制实验。研究发现生动信息在生动度感知、回忆效应和积极回应这三方面的传播效果主要是由想象力与图片添加是否产生显著互动决定的,而非信息生动度本身。与常识相反,图文并茂类信息会削弱对高想象力人群的劝服效果,但同时信息对低想象力人群的影响会得到强化。实验结果为在中国传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劝服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认知心理学思考路径。
[Abstract]: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vivacity hypothesi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dual Coding theory (dual Coding Theory), explores in detail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of the audience in processing visual information. The author takes the HPV vaccine advertisement as a case,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i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papers as a guide. College students in southern Chinese cities conducted a control experiment for the sample. The study found that vivid information was perceived in vividnes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recall effect and positive response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image addition, rather than the vivid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tself. Contrary to common sense, The combination of pictures and texts weakens the persuasion of highly imaginative peopl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low-imaginative population will b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a valuable cognitive psychology thinking path for the persuasive research,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香港浸会大学;
【分类号】:B84-0;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廖圣清;柳成荫;申琦;秦绍德;;国际传播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J];新闻大学;2013年03期
2 廖圣清;申琦;柳成荫;李硕德;秦悦;秦绍德;;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J];新闻大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文;张维;;介导信息处理的能力有限模型对优化政治传播效果的启示[J];东南传播;2013年11期
2 李亚铭;王群;;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建构的新学科[J];编辑之友;2014年07期
3 陈力丹;林羽丰;;201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年01期
4 付玉辉;;2013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4年01期
5 王国华;武亚楠;钟声扬;杨腾飞;;传播学视角下Facebook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三大索引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电子政务;2015年01期
6 李武;章隐玉;卢振波;;国内外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进展比较——基于2009-2013年期刊论文的计量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南长森;卢鑫;;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刘晨;孔繁昌;周宗奎;;从一心一意到三心二意:青少年的媒体多任务行为[J];心理科学;2014年05期
9 安然;魏先鹏;许萌萌;刘程;;海内外对孔子学院研究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2014年11期
10 陈玲;谷灿;廖淑梅;;大学女生对人类乳头瘤病毒及其疫苗认知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宁宁;网络开放性情境特征下决策加工过程的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卉;电视对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真实性判断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昔涵;网络广告尺寸、动画与卷入程度对消费者注意影响的眼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唐再丽;医学健康博客的可信度和影响力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谢晓梅;自媒体在子宫腺肌病诊疗活动中的影响探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4 汪礼亮;作为业界“游戏”的中国新闻奖论文评选[D];安徽大学;2014年
5 朱曦;积极情绪对代言人广告效果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玲;湖南省大学女生对人乳头瘤病毒及其疫苗认知现状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2 丁淦林;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06期
4 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年05期
5 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年01期
6 肖燕雄;熊敏;;近期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术资源——新闻学论文的外部学科引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年04期
7 胡智锋;周建新;;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热点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先红;刘晓程;;理论、框架与议题:中西危机传播研究差异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年05期
9 蔡雯;;“融合新闻”:应用新闻学研究的新视野[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邵培仁;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君超;;浅议对外传播的劝服艺术[J];对外大传播;1999年05期
2 马常鸣;程梅花;;劝服的艺术——《战国策》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柏桦;;做一个出色的劝服者[J];成功;2002年01期
4 孙磊;;半年多,他劝服33人自首[J];中外文摘;2012年09期
5 卫世平;高谈雄辩 劝服凉州[J];思维与智慧;1999年11期
6 佚名;;假如我成了大款[J];晚报文萃(B);2005年11期
7 石彦霞;牛景丽;;《红楼梦》之平儿劝服语言的话语分析[J];芒种;2012年20期
8 ;变是好事[J];才智(才情斋);2006年02期
9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湖北警官学院宣传处处长、副教授 曹礼海;重大群体性事件目标公众的劝服[N];人民公安报;2009年
2 苏新;劝服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3 王玲;润物细无声[N];中国工商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贤红;话语、合作与劝服—广告语言的传播学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洋;广告中的预设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李洁;灾难电影研究:生态内蕴的劝服诉求[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王若溪;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娱乐广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雯;中国儿童对网络广告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1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6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