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内隐序列学习中转移组块的数量和位置效应

发布时间:2018-04-01 07:36

  本文选题:内隐序列学习 切入点:转移组块 出处:《心理科学》2015年06期


【摘要】:表征质量理论对意识增长持渐进观点,忽视新异刺激对意识的突变式影响;新异刺激理论强调意识突变,忽视新异刺激本身的表征质量增长。本研究采用经典确定性内隐序列学习范式,将转移组块作为新异刺激,操控其数量和位置,探究新异刺激如何通过表征质量来影响内隐学习和意识。结果表明:(1)数量效应显著,即两个转移组块更能促进内隐学习量,说明新异刺激本身需要足够的表征质量才能发挥"意外事件"的作用。(2)在位置效应上,两个转移组块且靠前的设置更能提高受控意识,表明第一个新异刺激必须出现在原序列初级表征质量阶段,才能使被试对新异刺激和原序列进行对比,加之第二个新异刺激的与之呼应,就可促进原序列意识增加。
[Abstract]:The theory of characterizing quality holds a gradual view on the growth of consciousness, neglecting the sudden effect of new stimulus on consciousness, while the theory of new stimulus emphasizes on the sudden change of consciousness. In this study, the classical deterministic implicit sequence learning paradigm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quantity and location of the new stimulus by using the transfer block as the new stimul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the new stimulus on implicit learning and consciousness is significant, that is, the two transfer blocks can promote implicit learning more. It shows that the new stimulus itself needs sufficient representation quality to play the role of "unexpected event" in the position effect, and the two moving blocks and the forward setting can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new stimulus must appear in the primary characterization stage of the original sequence, so that the subjects can compare the new stimulus and the original sequence, and the second new stimulus can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original sequenc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084)的资助
【分类号】:B8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文涛;一种广义的知识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陈鑫;词汇组块教学对二语习得的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3 牛书杰,吕建斌;人类组块理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H. A. Simon;袁道之;;记忆组块究竟有多大?[J];心理学动态;1983年04期

5 陆丙甫;蔡振光;;“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1期

6 代博君;;论基于组块联想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翟康;;英语词汇组块学习路径研究——组块法[J];长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8 张金宝;;论二语习得中加强学习条件下的组块记忆[J];考试周刊;2011年64期

9 江荻;现代藏语组块分词的方法与过程[J];民族语文;2003年04期

10 刘金雪;马丽雅;;组块的激活扩散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素建;刘群;;汉语组块的定义和获取[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黄行;孙宏开;江荻;张济川;唐黎明;;现代藏语名词组块的类型及形式标记特征[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王茂林;;自然口语中的韵律组块过程[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罗雪兵;黄德根;周惠巍;李丽双;;基于组合方法的组块识别[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捷;蓝国阳;邓梦东;戚晓明;马红旗;;接触法分析组块在滑道上的滑移运动[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6 罗劲;应小萍;;组块破解:一种特殊形态的顿悟[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江荻;;现代藏语的句法组块与形式标记[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张志宽;赵顺利;荆鹏;葛仁磊;;一种测量大型组块底部尺寸的新方法[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范模;李达;马巍巍;易丛;白雪平;;南海超大型组块浮托的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任登君;李珩;张俐;姚天顺;;基于词对齐的双语组块对齐[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齐芳;“顿悟”是怎么发生的[N];光明日报;2011年

2 全国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陶瓷纤维贴面块助力炉窑节能[N];中国冶金报;2010年

3 刘永安 陈凤玲 于海跃;亚洲最大海上油气平台组块竣工[N];中国船舶报;2013年

4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行走在智慧的教学路上[N];江苏教育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莉;我国海上最大油气平台组块完工[N];中国能源报;2013年

6 李代兰;语文中的字词教学[N];济宁日报;2009年

7 执笔 江荻;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公彦霏;关于组块机制及其与国际象棋技能之间关系的拓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国彦;篇章的组块:标记与管界[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素建;汉语组块计算的若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2年

4 孙广路;基于统计学习的中文组块分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袁彩霞;中文功能组块分析及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忠炉;汉字字谜任务中限制解除和组块分解机制及其酝酿效应[D];广州大学;2012年

2 常若愚;汉语语义组块识别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邹宏梅;组块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张慧;从大卫·卡坦组块理论视角看英语品牌名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鹏;产品架构组块变动对汽车维修管理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莹莹;汉语组块识别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罗雪兵;汉语组块识别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远芝;基于读音的高中英文单词字母块组块记忆的实验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于静;汉语句子的组块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沈莹;通过词汇组块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4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94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