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 ——来自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1-04-01 05:41
在人类的交往和认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亲疏程度的影响,其中,亲属关系是亲疏程度的集中体现。日常经验和已往研究提示我们,远近亲疏不同的亲属对个体的认知活动、生存适应的影响不同,对于进化繁衍、基因传递作用亦不一样。本研究主要考察个体在道德评判时,对亲疏不同的亲属是否在外显判断和内隐态度上存在亲属偏见,亲属偏见在具体道德情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亲属偏见是否可以通过认知干预进行操纵或变化等方面的加工特点和神经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包括1个行为学实验和4个ERP实验。得出如下结论: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存在亲属偏见,与亲密程度低的其他亲属、熟人或陌生人相比,个体对亲密程度高的直系亲属加工更敏感、更精细。该影响不光表现在早期认知加工阶段,如注意指向和觉察阶段(P2),对于晚期高级认知加工阶段(LPC)同样存在亲属偏见。个体的亲属偏见具有稳定性,但通过对观点采择的干预可以影响对陌生人的偏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采用GNAT内隐研究范式,考察个体在内隐层面对直系亲属和近亲的态度偏见。结果表明个体在道德判断上存在亲属偏见,相比叔伯而言,个体更倾向于将亲密程度更高的父母与积极道德属性相联系,存在对不同亲属的差序...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亲属关系理论基础
1.1.1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种群偏见(Intergroup Bias)研究
1.1.2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亲属选择理论
1.1.3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亲属差序关系
1.2 亲属距离与解释水平理论
1.3 亲属距离与观点采择
1.4 道德判断理论基础
1.5 道德判断研究范式
1.5.1 道德两难判断研究范式
1.5.2 道德认知判断范式
1.6 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2.3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2.4 研究框架
3 实验1 内隐态度中的亲属偏见
3.1 前言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2a 外显判断中的亲属偏见(正性道德判断)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脑电记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2b 外显判断中的亲属偏见(负性道德判断)
5.1 前言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程序
5.2.5 脑电记录
5.3 结果
5.4 讨论
6 实验3 亲属偏见在道德两难情境中的体现
6.1 前言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程序
6.2.5 脑电记录
6.3 结果
6.4 讨论
7 实验4 观点采择对亲属偏见的干预
7.1 前言
7.2 方法
7.2.1 被试
7.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7.2.3 实验材料
7.2.4 实验程序
7.2.5 脑电记录
7.3 结果
7.4 讨论
8 总讨论
8.1 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在不同认知加工阶段中的表现
8.2 观点采择对道德判断中亲属偏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影响
8.3 亲属偏见与人类进化机制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112778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亲属关系理论基础
1.1.1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种群偏见(Intergroup Bias)研究
1.1.2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亲属选择理论
1.1.3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亲属差序关系
1.2 亲属距离与解释水平理论
1.3 亲属距离与观点采择
1.4 道德判断理论基础
1.5 道德判断研究范式
1.5.1 道德两难判断研究范式
1.5.2 道德认知判断范式
1.6 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2.3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2.4 研究框架
3 实验1 内隐态度中的亲属偏见
3.1 前言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2a 外显判断中的亲属偏见(正性道德判断)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脑电记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2b 外显判断中的亲属偏见(负性道德判断)
5.1 前言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程序
5.2.5 脑电记录
5.3 结果
5.4 讨论
6 实验3 亲属偏见在道德两难情境中的体现
6.1 前言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程序
6.2.5 脑电记录
6.3 结果
6.4 讨论
7 实验4 观点采择对亲属偏见的干预
7.1 前言
7.2 方法
7.2.1 被试
7.2.2 实验假设与设计
7.2.3 实验材料
7.2.4 实验程序
7.2.5 脑电记录
7.3 结果
7.4 讨论
8 总讨论
8.1 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在不同认知加工阶段中的表现
8.2 观点采择对道德判断中亲属偏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影响
8.3 亲属偏见与人类进化机制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112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1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