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习惯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9 14:37
  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或损害他人(包括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给他人带来不愉快或痛苦的行为。攻击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是一种比较突出的行为表现方式。如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和控制,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以往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形成与个体长期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另外,不同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试图从受虐待经历和情绪调节习惯的角度来探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本研究结合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习惯和攻击行为的有关理论,采用问卷法对哈尔滨市木兰县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共97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攻击行为总分和各维度分,均无显著性别差异;单亲家庭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敌意维度分,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学生:初一学生和高一学生的身体攻击分数显著高于初二学生。2.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情感虐待呈显著正相关;身体攻击、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与躯体虐待呈显著正相关;身体攻击、敌意与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呈显著正相关;言语攻击与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呈显著负相关。3.青少年攻击行为总分及各个维度与正性情绪增强和负性情绪增强均呈显著正相关;身...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攻击行为
        2.1.1 攻击行为的概念及结构维度
        2.1.2 攻击行为的理论
            2.1.2.1 弗洛伊德本能论
            2.1.2.2 洛伦兹的习性学理论
            2.1.2.3 挫折-攻击理论
            2.1.2.4 社会学习理论
            2.1.2.5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2.1.2.6 Anderson的一般攻击理论
            2.1.2.7 伯克威茨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
        2.1.3 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
            2.1.3.1 攻击行为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2.1.3.2 攻击行为研究的问卷法
        2.1.4 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2.1.4.1 攻击行为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研究
            2.1.4.2 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2.1.4.3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
            2.1.4.4 攻击行为与心理品质、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2.2 儿童期虐待
        2.2.1 儿童期虐待的界定及结构维度
        2.2.2 儿童期虐待的测量
        2.2.3 儿童期虐待的危害
    2.3 情绪调节
        2.3.1 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
        2.3.2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2.4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2.4.1 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2.4.2 情绪调节习惯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2.4.3 儿童期虐待与情绪调节习惯的关系
        2.4.4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习惯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攻击问卷
        3.2.2 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
        3.2.3 情绪调节习惯问卷
    3.3 研究程序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青少年攻击行为一般情况
        4.2.1 青少年攻击行为概况
        4.2.2 青少年攻击行为人口学变量分析
            4.2.2.2 青少年攻击行为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
            4.2.2.3 青少年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4.3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的关系
        4.3.1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4.3.2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情绪调节习惯的关系
        4.3.3 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习惯对攻击行为的逐步多元回归
    4.4 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攻击行为:情绪调节习惯的多重中介效应
        4.4.1 儿童期虐待与情绪调节习惯的相关分析
        4.4.2 多重中介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4.4.3 在多重中介模型中比较间接效应大小
第5章 讨论
    5.1 青少年攻击行为一般情况
        5.1.1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5.1.2 青少年攻击行为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
        5.1.3 青少年攻击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5.2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习惯的关系
        5.2.1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5.2.2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情绪调节习惯的关系
        5.2.3 儿童期虐待与情绪调节习惯的关系
        5.2.4 情绪调节习惯在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攻击与自尊关系述评[J]. 白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0)
[2]儿童虐待的界定和风险因素[J]. 王大华,翟晓艳,辛涛.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0)
[3]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J]. 李霓霓,张卫,李董平,麦玉娇,王晶晶,邢文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2)
[4]多重中介模型及其应用[J]. 柳士顺,凌文辁.  心理科学. 2009(02)
[5]大中专学生童年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的回顾性调查[J]. 陈晶琦,马玉霞,梁艺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12)
[6]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J]. 刘启刚.  中国特殊教育. 2008(09)
[7]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 李静,卢家楣.  心理学报. 2007(06)
[8]青少年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 史俊霞,余毅震.  中国学校卫生. 2007(10)
[9]青少年暴力犯的情绪调节方式[J]. 曹慧,关梅林,张建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05)
[10]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与干预[J]. 杨林,杨德兰.  重庆医学. 2006(22)

博士论文
[1]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 王振宏.首都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就业压力源、择业心理弹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 王宏.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2]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D]. 冯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暴力攻击型未成年犯自我控制的团体训练研究[D]. 李君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 张茜.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95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95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b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